中普论坛,中普网,普洱茶论坛,云南普洱茶,普洱茶论坛,中普

kain-69 发表于 2007-5-26 21:36

壶客:孤独派VS圈子派<转载>

转自《三联生活周刊》总第421期 说起被壶商忽悠,冯旭对着一桌子紫砂壶,像演话剧一样模仿起壶商
:指着A壶,“这个你不要看,你还没到看这个的时候”;拿起B壶,“这个是送礼的,自己用,还得是那个”,又指向C壶,“不过你要想真正弄懂壶,还得是它!”又拿起D壶,“4000多元,是不是嫌太贵?那就拿这个2000多元的吧”。D壶放下拿起E壶,“还嫌贵?”突然做贼眉鼠眼状,环顾左右,从桌子底下拿出一纸包,一手托着一手揭开。刚想凑过去看个究竟,又收回去了:“低一点,不要让别人看见了!这个只要800块,却与那个2000元的不相上下。感觉怎么样?还行?拿回去,先不用给钱,都是朋友嘛,用好了再交钱。”
这是壶商的惯用伎俩,先打击自信,再用壶海战术云山雾罩地把壶推销出去。1996年冯旭刚开始玩紫砂壶时这样,10年后还这样。分析起为什么紫砂壶价格差异巨大,却难辨良莠,冯旭说有以下几个原因:紫砂壶的泥料和手工制作工序是成本的大头,但层出不穷造型奇特的壶,把泥料给掩盖了,新手难以辨别好坏泥料。宜兴紫砂壶不像景德镇的瓷器,所有经济价值都集中在紫砂壶上,没有瓷器花样繁多,有些壶商就在紫砂泥料里添加了玻璃、氧化锰,还号称“紫玉金砂”,而原本的手工作坊在上世纪80年代也改成批量生产车间,不再使用手工,改使用模具。另一原因是台湾人的炒作。他们在内地推广铁观音茶时顺带也盯上了紫砂壶,原本在宜兴都是一个村的,台湾人非要分出三六九等,给有些人出书,冠名目,炒作出名家、大师。真正古传文物都在搏物馆藏着,流传民间的所谓“名家作品”也搞不清楚究竟该值多少钱。原本是沏茶工具的紫砂壶倒成了利润空间巨大的收藏品。
冯旭玩壶的轨迹很有北京人特色。原本只喝花茶,用不上紫砂壶,瓷杯效果更好。家里也有两把紫砂壶,是家人去宜兴旅游当土特产带回来的。一次逛潘家园市场,见着个摊摆满形态各异的紫砂壶,摊主说这是宜兴紫砂,谁谁做的,见他听不懂,“当当当”敲了几下,一通紫泥、朱泥就给说晕了,当下就买了两把紫砂壶。喝的茶种类越多,冯旭越好紫砂壶,初期不论好壶烂壶买过二三百把,不都用得上,但就像女人买衣服,总觉得茶桌上少那么一把。日子久了,接触到北京的一个“壶友圈”,第一次聚会冯旭挑了几把得意的,觉得不会是最好的,也不至于最差,谁想相形之下自己完全小儿科。有人指点“紫砂名谱图”,冯旭任其摆布, 毫无还嘴之力。从圈子里他取不少经,但也渐渐淡出,不喜欢有人拉帮结派树威信的架势,还有的屈从于某“名家”,渐渐成了托儿,本来壶友闲会倒做远买卖来了。冯旭最看不上的,是太把壶当事儿。
拿养壶来说,用壶即养,不论是拿茶水浇,拿刷子刷,还是湿毛巾蹭,都是个人习惯。可过分追求“亮”,每天不喝茶就煮壶了,这方面台湾人也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发明了“养壶机”,跟微波炉似的,放进去10分钟,出来贼亮一把壶。还有一年没洗壶了,拿出来一层茶垢,这根本不是养壶,这是脏。所谓“壶如其人”尤其可笑,使用习惯不同壶自然不同,可非要说,退后一尺,看,一层雾气由内而外,这就体现了一个人的气质和修养。爱风雅是爱凤雅,但也不能玩成伪科学。冯旭也不去参加壶友聚会了,自己开了个茶室,隐在公寓楼里,没招牌,不对外营业,只跟同好聊天品茶,壶也有上百把,从几十元到上万元的都有,随意散着,看不出哪个更宝贝。他说:“玩儿其实是件挺孤独的事。”
为了寻访壶友圈子,记者去北京马连道茶城,红绿招牌挂了一街,早晨刚开张的茶店都大敞着门,望进去成箱成箱的茶叶堆积着,有的店主在卸货,有的蹲在门口刷牙。批发市场的气氛与“风雅”实在相去甚远。见到刘炜泽和他的几个壶友,聚在一家店里喝茶,店主见人进来也不管认不认识,沏上一杯递到眼前。刘炜泽不讳谈自己是“壶友圈”的人,但不为攀比也不是做买卖,而是交流信息,交到朋友。北京的壶客在90年代中后期才多起来,2000年马连道还仅有一家专卖紫砂壶的店:大生堂(原),壶客聚集催生了市场,到今年紫砂壶专卖店已有了几十家。刘炜泽为了泡茶城把家搬在马连道旁边,每天下了班都会呆上两三个小时,不像在家自斟自饮,图的是三五相聚的热络愉快,马连道对他来说是个大茶馆。
刘炜择的圈子把壶玩“大”是组织了“养壶大赛”。由“壶客斋论坛主人,紫砂壶艺人鲍廷博发起,从2004年起举行了三届。第一届刘炜泽是参赛选手,比赛用壶是“底槽青倒瓣西施 ", 共有29人参加,爱泡什么茶泡什么茶,养一年,评比地在宜兴的竹海公园。刘炜泽用参赛壶泡盐茶,并没与其他壶区别对待,最终竟也拿了第二名。2006年的“养壶大赛”,刘炜泽成了评委,以润度、光亮、干净与否等为评判规则,比如要把各地水质不同考虑进去,来评判整洁度,壶尽量不要磕碰,光泽是自然散发的润光,而不是贼亮。他发现有人不以用壶来养壶,不喝茶,每天只拿茶水煮壶,壶盖上都有茶渍,把手上也没有手磨的光亮。还听说为了追求亮往壶上刷鞋油的,一有圈子就有鱼龙混杂。对于“养壶大赛”的形式,刘炜泽说的确有些刻意,毕竟养壶是个人的事儿,但也发现了急功近利的壶友,他们都不能称为爱壶之人。而大赛更像个聚会理由,大家多了次旅游机会。虽是圈子中
人,但刘炜泽在壶道上与冯旭有许多相似,尊重个人习惯,壶以用为主,对茶生活是锦上添花的事情;不讲虚的,而喜爱壶的朴素之美。他把紫砂壶分为商品壶、工艺品壶、作品壶和艺术品壶,他有商品壶近30把,作品壶十几把,没有当宝贝藏着的,每一把都在用。“如果只为沏茶,一二百元的壶足够了。”他说,“顺其自然,才是人玩壶,而不是壶玩人。”

普者里 发表于 2007-5-27 02:19

好,真好,非常好。

希望多上这样的贴。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壶客:孤独派VS圈子派<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