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普论坛,中普网,普洱茶论坛,云南普洱茶,普洱茶论坛,中普

ywzxgfc 发表于 2008-10-14 20:12

普洱产茶清末后

            普洱产茶清末后
                   高发倡
    有人以唐代樊绰864年的《蛮书》“茶出银生城界诸山”的记载和“凤庆小湾香竹箐五人合抱的人工大茶树为据”,来推翻清代阮福的《普洱茶记》中“所谓普洱茶者,非普洱府界内所产,盖产于府属之思茅厅界也”和段永源的《信征别集》中“其实普洱之茶,皆思茅所产也”以及《续云南通志》、檀萃《滇海虞衡志》、清道光与光绪年间的《普洱府志》等众史书的类似记载。
    然而,樊绰在《蛮书》中只是说“茶出银生城界诸山”,其意是“普洱茶产在银生城界的诸多山”上。但唐代“银生城”是设在楚雄,它只管辖到威远(景谷)。从它所管辖过的威远、元江等云南滇西南清代各府《地方志》中并无“产茶”的记载就可知:其辖区内别说是在遥远的唐代,就是直到清朝末期,其茶叶都还未初具规模。既然唐代南诏“银生节度使”管辖范围直到清末都还未盛产茶叶,而早在唐代就盛产茶的“六大茶山”及其茶市普洱又不曾归南诏“银生节度使”管辖,而是归勐阞王国管辖,“勐阞”又不隶属“银生”,“银生城界”在唐代产何茶?所以樊绰“茶出银生城界诸山”和阮福“普洱古属银生府”的记载都是错误的。前者出错的原因是“银生节度使”管辖到威远,而勐阞王国管辖的茶山尤其茶市普洱离威远很近,误以为“六大茶山”及其茶市普洱也由威远管辖,因而误把“六大茶山”及其茶市普洱列入“银生城界”,从而误认为“茶出银生城界”。后者错误的原因,首先是因为樊绰的上述记载错误,其次是因清初顺治十八年至康熙三年元江府曾管辖“六大茶山”及其茶市普洱,误以为早在唐代,“银生”就管辖该范围。
    凤庆小湾香竹箐的人工大茶树,并不能证明那里地土产之茶与它同年代时就已初具规模,因为凤庆早期栽培的茶苗,完全有可能仅仅只是几株甚至独株,那还是马帮的“好事者”“马载以入”试种之,却因“物以稀为贵”倍受保护而恰巧存活至今。倚邦茶山曼拱至今存活有几棵由当年的移民栽培而树龄上百年的梨树,如果按上述人的逻辑,“古六大茶山”也“曾盛产过梨果”了,但实际上它从来不曾盛产过梨果!“独株”不等于“成片”,切不能以“点”带“面”。*既然普洱府管辖的其它地区直到清末其茶叶都还未初具规模,阮福的《普洱茶记》等众史书中“普洱不产茶”的记载就没错,也不可能错。因为不仅仅他记载的是当时作者眼前的现实,而且说“普洱茶不产于普洱”者,不光是阮福的《普洱茶记》,还有《普洱府志》等上述众多史书。
    还有人引用《再论普洱茶的光辉历史》中“普洱本地方同样生长着茶叶,普洱勐先小板山的茶王树威镇海内外。普洱茶自身的味道气性、质量方面早已优于六大茶山之茶。”和清阮福的《普洱茶记》中“又从《贡茶册》可悉,每年进贡之茶,例于布政司库铜息项下,动支银一千两”之大数目的记载,以及现代《西山碑考》中“已被历代皇帝视为异珍,称为诸茶之首,众茶之冠。”的“贡山茶”“产于普洱府内”等三个理由,断定清代“普洱茶”内有普洱本地土产之茶,以此来推翻阮福《普洱茶记》等众史料的上述记载。
    问题是,谁也没有否定清代“普洱茶”中有过普洱本地土产之茶,但清王朝执政二百多年,普洱本地何时开始种茶,何时初具规模,必有年代起始。如果早在道光五年(1825年)阮福《普洱茶记》记载“所谓普洱茶者,非普洱府界内所产,盖产于府属之思茅厅界也”之前,或者清同治六年(1867年)段永源的《信征别集》记载“其实普洱之茶,皆思茅所产也”之前,普洱本地的土产之茶就已经初具规模,那么其茶林离当时的政治、经济中心“普洱府”最近,而思茅厅所辖的“古六大茶山”离“普洱府”最远,必将“近水楼台先得月”而优先记载普洱勐先茶,但众史家为何都不约而同地一致记载了离普洱府驻地更远的“古六大茶山”之茶,却不记载离“普洱府”更近的普洱勐先等地之茶呢?这证明直到清同治六年,普洱本地的土产之茶还极少,普洱本地的茶林初具规模是晚在阮福《普洱茶记》和《普洱府志》等众史书入载以后的清朝末期。“威镇海内外”的“普洱勐先小板山的茶王树”并不能证明与它同时代的普洱土产之茶初具规模,因为普洱勐先小板山与它同期栽培的茶苗,也完全有可能仅仅只是几株甚至独株,那还是由曾到“古六大茶山”驮茶的“好茶者”从它乡带去试种之。几棵或独棵都不等于“成林成片”,也不能以“点”带“面”。该区域极个别人户早期栽有几棵茶自用,不等于该区域在“那时”就盛产茶叶。
    而所谓“产于普洱府内”“被历代皇帝视为异珍,称为诸茶之首,众茶之冠”的“贡山茶”原料也未必就是普洱本地的土产之茶。因为“府地”之人收购“古六大茶山”或乌得等范围最好的毛茶并加工于普洱府辖区者,也照样会说其“产于普洱府内”。
而那《贡茶册》所列出的需要“动支银一千两”的“每年进贡之茶”约二十多吨之数目,更不能证明当时必有普洱本地的土产之茶。因为檀萃早在公元1799年的《滇海虞衡志》就有“普茶名重于天下,出普洱所属六大茶山,一曰攸乐、二曰莽枝、三曰革登、四曰倚邦、五曰蛮砖、六曰漫撒。周八百里,入山作茶者数十万人”的记载,即使普洱本地没有一尖土产之茶,这“周八百里,入山作茶者数十万人”规模的“古六大茶山”也足以承担“动支银一千两”的约二十吨“每年进贡之茶”总量。特别是,阮福《普洱茶记》中“动支银一千两,由思茅厅转发采办”之记载证明,采办“普洱贡茶”的一千两银,是全额拨发到了思茅厅“转发”的。但宁洱县范围又不属思茅厅辖区,思茅厅催缴贡茶的《札文》又下发给了统管“古六大茶山”的倚邦土司。这就充分证明清宫普洱“贡茶”是全额征收于“古六大茶山”的。
    而《元江府志》的有关记载,则是在阮福考证前,未到过普洱而不明真相的人,只知普洱出售有大量的茶,不知普洱是车里北界门户和“古六大茶山”茶叶的专卖集市,因而都惯例性地误认为“普洱山产茶”或“六大茶山属普洱山”,甚至习惯地明知故犯而普遍把“古六大茶山”称为“普洱茶山”的延续。“普洱茶”之名实际也由此而来。如果《元江府志》所记载的“普洱山产茶”,不是指“古六大茶山茶”,而是指“普洱当地茶茶”,亦即假如普洱当地在清初或民国二十年以前就盛产茶,那么早在清代或民国就必有人在普洱当地范围开办茶庄经营茶叶,从而必有普洱当地的茶业老牌号。试问它们曾创建于何镇或何寨?是何牌号?茶庄主姓甚名谁?其后代有哪些?绝对没有!再说,清代的普洱春茶都是“用开水冲之十次而不淡”。如此耐泡的茶,谁认为它是普洱当地所产,请亲自取普洱当地的春茶当众验证!即使到了民国二十年前后,普洱的茶业都还未初具规模。否则,也必定有人在其当地开办茶庄而有其遗址、牌号和号主后裔!
    所以,樊绰的“茶出银生城界诸山”错误,而阮福的《普洱茶记》等众史书说“普洱不产茶”却没错。是后人未弄清其内幕而已。
                                                                                                                     2006年6月6日

Braoque 发表于 2008-10-14 22:03

倡G的文章,要顶一下。:80
阮福写那篇文章也是“未得其详”,近来詹英佩的那本普洱茶源介绍得比较中肯。
现在说的普洱区域概念已经不同当年,真要究个什么竟出来,古六大茶山也别叫普洱茶了,各叫各的,压成圆的就叫某某圆茶好了,争来争去没个意思。
最关键一点----地理标志,思茅改为普洱市。普洱市范围内所有茶都可以泛称“普洱茶”。

倚邦王子 发表于 2008-10-18 01:08

呵呵

作者对我家乡倚邦曼拱很那么熟悉 有百年大梨树都知道good

此文似乎也稍有逻辑

pe5945 发表于 2008-10-18 09:29

楼主咋忘了说说困鹿山呢?还有景谷.镇远.景东.墨江的那些老茶树,古茶林。原产地之争已经耗费了我们太多的精力,伤了三大产茶州市的和气。老说这些有啥意思,说点别的不好吗?
公正地说,历史上普洱茶生产量最多,历史名茶最多,知名度最高当属版纳。版纳茶的品质如今也是最受认可的。这就足够了,还争什么呢?:72: :16:

浚如水 发表于 2008-10-18 11:54

原帖由 pe5945 于 2008-10-18 09:29 发表 http://bbs.puerh.cn/images/common/back.gif
楼主咋忘了说说困鹿山呢?还有景谷.镇远.景东.墨江的那些老茶树,古茶林。原产地之争已经耗费了我们太多的精力,伤了三大产茶州市的和气。老说这些有啥意思,说点别的不好吗?
公正地说,历史上普洱茶生产量最多, ...
不错!很实在很客观!我顶!
还有大家一起来保护我们的普洱茶!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普洱产茶清末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