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普论坛,中普网,普洱茶论坛,云南普洱茶,普洱茶论坛,中普

潇洒人生 发表于 2010-2-18 00:21

请教从各种泥料来分析,分别有什么特性呢?

比如,紫泥、红泥、朱泥、段泥、清水泥、底槽青、拼紫。。。都有什么特点,之间除了外观上还有什么差别?养过之后会有什么不同的变化?

jacky903 发表于 2010-2-18 12:34

又是泥料,大彻大悟:titter
http://www.12129.com/bbs/dispbbs.asp?boardid=29&Id=29076

贪得无厌 发表于 2010-2-18 23:11

原帖由 jacky903 于 2010-2-18 12:34 发表 http://bbs.puerh.cn/images/common/back.gif
又是泥料,大彻大悟:titter" />
http://www.12129.com/bbs/dispbbs.asp?boardid=29&Id=29076

这个回复不错!!!:1a:

茶督锵 发表于 2010-2-19 19:20

原帖由 jacky903 于 2010-2-18 12:34 发表 http://bbs.puerh.cn/images/common/back.gif
又是泥料,大彻大悟:titter" />
http://www.12129.com/bbs/dispbbs.asp?boardid=29&Id=29076
感觉太笼统,以偏盖全。

潇洒人生 发表于 2010-2-19 22:41

:handshake :handshake

kinwon 发表于 2010-2-24 10:04

朱泥与制壶关系zt

朱泥壶是别具一格的宜兴壶艺,虽然同属宜兴系列,但不论型制上、泥胎的组成上、茶艺文化的内容上,和壶艺出现的文化背景上,都与宜兴紫砂有不同和别具特殊风格的艺术,它的红润娟秀是玩家们别以眼光骄宠的,它的精致细腻是茶家们掌中的名门闺秀,可轻轻把玩而不可亵玩的。

朱泥壶的胎土与陶瓷工程上所称的红钢砖泥,可以说是完全一样的组成,虽然它的传说甜美神秘,虽然它的成型做工都可令您迷惘神醉,但它的泥料却是人类使用陶泥中最原始也是使用最多的一类。(例如希腊的古红泥陶器,中国的红砖陶俑)只不过制壶的陶家们,为了配制更精细的泥料,将红砖泥以水洗和沉淀,用筛目140目到160目的筛子水洗筛选成细腻如腊的泥料,而制成细如滑脂的美壶。朱泥壶的土质一如其他陶土的成份,除了含铝、含钙、含石英为其基本组成外,最大的特色是含铁量极高,大约可达14%到18%,这也是红泥壶会成为红色的主要成因(一般陶土如果含铁量4%左右,陶色呈淡黄;7%左右,陶色呈缎泥;10%左右则呈土黄或淡灰;13%左右呈棕色或咖啡色),朱泥的蕴藏情况几乎各地都有,这便是红砖为最普遍建材的原因,所以将红砖泥淘洗筛细便可得到起码的朱泥了。唯各地的泥质含铁量不一定,如要得到饱和的色彩,有时必须添加铁粉(Fe2O3),朱泥的原矿土大部分是土黄色的,这与未烧的红砖是黄色的情形一样,含火山堆积岩的土矿会较红些,但可塑性会稍为低一点。

朱泥壶艺在传说的评论中有这么一句话:“一无名、二思亭、三逸公、四孟臣”,陆思亭、惠逸公、惠孟臣等虽然流芳百世,其作品神格化于传说中,而不知真品去向,所以后人只能从后代的仿作中追踪其精神和创意,然而,更有甚多的精品都未经署名,那些未曾出现名字的陶家在历史上曾经制作出更多精于名家们的作品,所以才会有这么一句传说,说是最好壶往往都是没有署名的,或是没出名的陶家做的。有这么一句传颂可知当时(清中末期)红泥壶欣赏和把玩是盛极一时的风气。

朱泥壶的烧结火候非常敏感,窑火气焰会影响色泽的红润程度,所以古时大都用匣钵盒子装在里面保护烧成,已免出现火疵,或是色泽变黑。烧到最高温时,成熟的温度与结实的玻璃化之间的火候非常的狭窄,约只有10摄氏度之间的范围,而朱泥壶艺的精髓也在这个小小的区域里见出真章。不论坯身的技艺施展多么完美,火候烧练如果没有进入到玻璃化的密致结晶境域里,虽然已经烧结成熟,壶胎和皮质也有着朱泥壶的面貌,但壶身色泽枯燥,皮面干松,不论多么辛勤拭养,也养不出饱满甜红的色泽出耒。如果烧练的火候一不小心求好心切,超过了玻璃化的临界点,坯身皮质即行恶化,轻微的情形是壶身内部和底部些微冒泡,壶身略微溶融倾斜,但茶壶尚可使用;严重的状况则通体冒泡,壶身下跌,胎体结构变成海绵状而全体报废。若是窑温控制正确,烧练到密致结晶的境域里即行停窑,则红泥壶那红润甜美的色泽和清脆如金石之音的结实身坯,便是红泥壶中甜润得令人爱不释手的传世之美。朱泥壶的使用艺术在美学的角度上与紫砂壶有许多不同之处,这是目前玩壶界尚没有注意到的层面。大部分壶友大概都与使用紫砂壶—样的心态在操作,在文化美学上没有异同的区分,所以鲜有软性的文章可读,只有商业的报道和促销的广告,以及真壶假壶高价低价等炒作的恩怨评论,忘却了文化器物的把玩修养,实在可惜!

把玩朱泥壶不似把玩紫砂壶,在器形方面,紫砂壶粗朴厚实,造型上大致是厚坯粗耳,憨重笨拙,器物的边缘和口唇部分较为圆实厚重,使用时必须手法较为拙重,而且若是中型以上的紫砂大壶,则必须双手操动,一手全力把持,另—手稳定壶身和壶盖,以协助倒酌,方能落落大方,际会风云于茶座上,让宾客能够欣赏壶艺里的一项---泡茶功能。

朱泥壶则像秀雅甜骄的玉女,壶形大致都纤秀轻巧,又骄嫩薄细,器物的造型大多是坯薄、身小、耳细、口秀等灵巧清灵的造型,执拿的姿态必须轻巧柔美,如莲指轻弹似的拿捏斟注,举动的范围必须是缩小和圆滑,不能让人感觉到娇小的朱泥壶像受到粗鲁大汉的戏弄。如能更加的讲究,则朱泥壶的壶承和坯配也与其它组合不同。壶承宜平宜薄,坯配宜小宜秀,为了让朱泥壶清秀独立于茶台,茶巾,茶托,水方等周边器具,宜以清淡色彩为主要系例。

继续,我们来讨论紫砂壶与朱泥壶发茶效应的不同,紫砂壶的壶身较厚,坯体组成含砂也含熟料颗粒(有部分壶),比重虽然较重,结构组织却因含砂而气孔率较大,朱泥壶则由于是水洗法练泥,泥质成份单纯,不但壶身较薄,烧结结果也密致结晶成玻璃相,含气孔率非常的小,综合以上的原因可得到下列结果;壶量的大小若不以计较的话,紫砂壶的蓄热能力较长,热气的气势内闭。热周波弹性较笨,发茶功效属于长波,壶身与外界的温度状况由于厚坯与含砂的关系,较能独立封闭不受影响。控制茶气和喉韵的手法须因茶种而采取适当的手法。朱泥壶则因壶小坯薄的关系,蓄热能力较短,热气的气势活泼外开,热周波弹性较轻快,发茶功效属于短波,壶身与外界的温度状况很容易互相传达反映,茶气会较清香,喉韵会较圆滑,是闺秀淑女最能得心应手的茶艺工具。

最后,提请您使用朱泥壶的注意事项,朱泥壶的质料已烧至最密致结晶的玻璃相,含铁量也高,所以膨胀系数很大,常温偶热有极大的热裂可能性,常久未经使用,壶身已经完全干燥的情况下,温壶的第一泡热水不可直接开盖冲入壶底,否则会迅速在壶身出现惊裂的声音(这是很多壶友有过的惨痛经验)。应该合盖冲水,先由温水由盖上方冲下,流至壶身上下四周,让壶身暖身起温,第二泡才以热水以同一手法冲下,使壶身开始均匀发热,下一次的入茶热冲就不虑冲破茶壶了!另外应该注意的是,朱泥壶的做工大多精致细薄,盖子的边缘、盖墙的底沿、盖口的唇边、流口的尖端、耳根的末梢、壶底的脚等小区域都非常尖薄细致,把持操作时都应该手轻心细,避免碰撞缺裂,以便把玩的珍品传世人间。

比较喜欢猪,这篇文字貌似有点道理,转贴一下了。。。
:48:

[ 本帖最后由 kinwon 于 2010-2-24 10:25 编辑 ]

大陆 发表于 2010-2-24 10:30

楼上兄的帖不收改藏了。。本人喜欢猪

kinwon 发表于 2010-2-25 14:30

泥料的水不浅啊
http://bbs.puerh.cn/viewthread.php?tid=7631&extra=page%3D70&page=1

kinwon 发表于 2010-2-25 15:42

紫砂泥料的相关知识

宜兴的陶土品种繁多,广布于宜兴南部丘陵山区。丁山、张渚、渚东为主要产地。当地一般把陶土分为白泥、甲泥、和嫩泥三大类。白泥是一种灰白色为主颜色单存的粉砂质铝土质粘土;甲泥是一种以紫色为主的杂色粉砂质粘土(通称页岩),未经风化,又叫石骨,材质硬、脆、精;嫩泥则是一种以土黄色、灰白色为主的杂色粘土,材质软、嫩、细。宜兴陶都所产的各种天然陶土,不论是甲泥或嫩泥,都含有多量的氧化铁。含量多的约在百分之八以上,含量少的也在百分之二左右。又因各种甲泥和嫩泥含铁量多寡不同,泥料经过适当比率调配,再用不同性质的火焰烧可以呈现颜色深浅不一的黑、褐、赤、紫、黄、绿等多种颜色。这就是紫砂壶呈现各种瑰丽色泽的原因。

宜兴紫砂陶所用的原料,包括紫泥、绿泥及红泥三种,统称紫砂泥。



紫泥是甲泥矿层的一个夹层,矿体呈薄层状、透镜状,矿层厚度一般在几十公分到一公尺左右,稳定性差,原料外观颜色呈紫色、紫红色,并带有浅绿色斑点,烧后外观颜色则呈紫色、紫棕色、紫黑色。紫泥主要成份为水云母,并含有不等量的高岭土、石英、云母屑及铁质等。综合分析,紫砂泥属于粒土--石英云母系,颇类制瓷原料的特点,因此单种原料即具有理想的可塑性,泥坯强度高,干燥收缩率小,为多种造型提供了良好的工艺条件。



绿泥是紫砂泥中的夹脂,故有“泥中泥”之称(团山泥则是紫泥和绿泥混杂共生一起的泥料)。绿泥产量不多,泥质较嫩,耐火力也比紫泥为低,一般多用作胎身外面的粉料或涂料,使紫砂陶器皿的颜色更为多彩。



红泥(或称朱泥)则是位于嫩泥和矿层底部的泥料,矿形琐碎,需经手工挑选。周高起云:“石黄泥,出赵庄山,即未触风日之石骨也,陶乃变朱砂色。”因其含铁量多寡不等,烧成之后变朱砂色、朱砂紫或海棠红等色。因为产量少,早期除销往南洋的水平小壶用朱泥制作胎身外,一般只用作化妆土装饰在紫砂泥坯上。至于朱泥的胎土,不过是制壶陶手,为了求得更精细的泥料,将红泥以洗泥沉淀,得到约140目到180目细孔的泥料,制成细如滑脂的朱泥壶。朱泥的土质成份,最大的特色是含有极高的氧化铁,约在14%到18%之间,这是朱泥所以烧成后壶身成为红色的主要原因。由于朱泥的泥性甚娇,成型工艺难度亦高,而朱泥由生坯至烧成,因收缩率高达30%至40%,故一般成品良率约仅七成。



从矿层开挖出来的紫泥,俗称生泥,泥似块状岩石,经堆放在露天稍事风化,待其松散,然后用锤式破碎机初碎,轮碾机粉碎,泥料过60目筛(泥料如太粗则制作费劲,如太细制作时则易黏手,且烧成后收缩比大),湿水后通过真空练泥机捏练,便成为供制坯用的熟泥料。红泥、绿泥的制备与紫泥相同。谈到紫砂泥料的练制,在五十年代以前,还是沿用明清的老方法,把晒干捣碎的泥团围成一圈,用河水冲洗,人站在里面不停地走动、踩踏,直到泥料软硬适中。今人实难想像前人在练制泥料是如此的辛苦、落后。到六十年代后期开始采用机械化、有雷蒙粉碎机、搅拌机、真空练泥机。



为了丰富紫砂陶的外观色泽,满足工艺变化和创作设计的需要,艺人们透过把几种泥料混合配比,或在泥料中加入金属氧化物着色剂,使之产生非同寻常的应用效果。大凡名家对泥料的配制皆各有心法,不相私授,进而形成紫砂泥有些特定泥料成为某些名家的代名词,也突显了名家的艺术风格。如作品烧成后呈现天青、栗色、石榴皮、梨皮、朱砂紫、海棠红、青灰、墨绿、黛黑、冷金黄、金葵黄……等多种颜色,吸引了紫砂藏家的目光。紫砂泥若再掺入粗砂、钢砂,产品烧成后珠粒隐现,产生特殊的质感。



紫砂器表面的色泽取于自然泥色,程序是这样的:先将各色原料分开碾细,然后用清水漂,浮在水面上的一层蜡膏,即为有用的色浆原料,烧成后永不消褪。近年来还试制成功了醮浆红泥,仿金属光泽液等化妆土,丰富了紫砂产品的色彩。



紫砂陶器所用主要原料紫泥,行家形容紫泥是泥中有“骨”。这个“骨”就是紫泥中的石英颗粒,也就是紫砂泥中的“砂”。它与粘土、云母、赤铁矿共生一体。紫泥不能用水直接膨润,粉碎至一定细度,不必与其它原料配合,单一原料即可成型烧成品种繁多的紫砂陶器。虽说皖之寿县、鲁之博山、粤之潮邑,均有出产类似的泥料,而一究其成份,则判若霄坏。若论色泽的瑰丽朴雅,质地的优良,当推宜陶为独步。但最使人引起艺术情趣的,要数那造型洗练别致,线条刚劲流畅,比例确切恰当,色泽纯朴古雅,经艺人精湛的手工制作,集金石、书画、镌刻于一体,使紫砂壶成为具有高度艺术价值的实用器皿。



综上所述,紫砂泥的材质特点,归结起来,有如下几个方面:



1、可塑性好。以紫泥为例,它的液限为33.4%,塑限15.9%,指数为 17.5%,属高可塑性,可任意加工成大小各异的不同造型。制作时粘合力强,但又不粘工具不粘手。如嘴、把均可单独制成,再粘到壶体上后可以加泥雕琢加工施艺;方型器皿的泥片接成型可用脂泥(多加水分即可)粘接,再进行加工。这样大的工艺容量,就为陶艺家充分表达自己的创作意图,施展工艺技巧,提供了物质保证。




2、干燥收缩率小。紫砂陶从泥坯成型到烧成收缩约8%左右,烧成温度范围较宽,变形率小,生坯强度大,因此茶壶的口盖能做到严丝合缝,造型轮廓线条规矩严而不致扭曲。把手可以比瓷壶的粗,不怕壶口面失圆,这样与嘴比例合度,另外可以做敞口的器皿及口面与壶身同样大的大口面茶壶。



3、紫砂泥本身不需要加配其它原料就能单独成陶。成品陶中有双重气孔结构,一为闭口气孔,是团聚体内部的气孔;一为开口气孔,是包裹在团聚体周围的气孔群。这就使紫砂陶具有良好的透气性。气孔微细密度高具有较强的吸附力,而施釉的陶瓷茶壶这种功能就比较欠缺。同时茶壶本身是精密合理的造型,壶口壶盖配合严密,位移公差小于 0.5mm,减少了混有黄曲霉菌等霉菌的空气流入壶内的渠道。因而,就能较长时间地保持茶叶的色香味,相对地推迟了茶叶变质发馊的时间。其冷热急变性能也好,即便开水冲泡后再急入冷水中也不炸不裂。



4、紫砂泥土成型后不需要施釉,它平整光滑富有光泽的外形,用的时间越久,把摩的时间越长,它就会发黯然之光。这也是其它质地的陶土无法比拟的。



名词解释:目数

目数是表示粉体颗粒大小(也就是颗粒粒度)的一种单位。
由于颗粒形状很复杂,通常有筛分粒度、沉降粒度、等效体积粒度、等效表面积粒度等几种表示方法。
筛分粒度就是颗粒可以通过筛网的筛孔尺寸,以1平方英寸(25.4mm)范围内的筛网内的筛孔数表示,因而称之为“目数”。
目前在国内外尚未有统一的粉体粒度技术标准,各个企业都有自己的粒度指标定义和表示方法(主要因为筛网丝材质和丝径不统一)。在不同国家、不同行业的筛网规格有不同的标准,因此“目”的含义也难以统一。
目前国际上比较流行用等效体积颗粒的计算直径来表示粒径,以μm或mm为单位。

筛网目数与孔径(μm)换算表

目数孔径(μm)  孔径(μm)
   50        326
   100              133
   150             85
   200              78
   250                             55
   300                              50
   400                              40
   500                                 13

[ 本帖最后由 kinwon 于 2010-2-25 15:43 编辑 ]

kinwon 发表于 2010-2-27 00:38

请客观理解紫砂泥料的“灌名”(转自乔丹)

有关各种各样乱七八糟泥料的注解,已经让人头晕眼花了,尤其是让新手晕头转向。他们接长不短的公开问、私下问、到处问,等到最后问不到真实结果之余还得被人当玩具耍了一把,实在不该啊。今天我把我了解的有关特殊泥料的注解大致诠释一遍,非绝对真理,希望能帮助到一些朋友。

一.大红袍:
请大家认真了解这个名词究竟是哪一年开始用的,是谁用的?如果乔没有记错,配制出这个泥料效果的人应该是张庆臣先生,但把这个泥料效果冠以“大红袍”名的创始人应该是台湾人。这个名词的第一次使用应该是在1996-1997年左右,在这之前,宜兴紫砂任何典籍上是没有大红袍名词一说的。也就是说,这个名词并不属于宜兴紫砂历史,而是属于当代的“新修饰”形容词。如果有人一定要把俞国良的红泥大传炉也归类的“大红袍”,请参考那本刊载俞国良传炉的泥料是“大红袍”的典籍第一次印制的具体时间。

二.天青泥:
我并不知道什么是天青泥。早在2001年,互联网上就传言天青泥是朱泥中的王者。后来我上手过几只用朱泥调配的所谓天青泥,泥胚中明显加了钴料,百分之百不是原矿的。在往后的两年,在紫砂互联网上给紫泥的本质排了座次,从低到高分别是清水泥—底槽青—青灰泥—天青泥(二槽清、年糕土、红皮龙等泥料不在泥料等级讨论范围之内)。到最近3年,盛传大亨掇球和凤年梅段所用泥料为天青泥。大亨真迹身筒我卖掉过一个,那块泥料的目数是80目或更细,行内俗称“邵家泥”,谈不上什么天青。杨凤年梅段真迹我也上手过,说白了就是龙窑烧的底槽青,色深一些罢了。如果大亨掇或凤年梅都是天青,那就是说天青应该被归类为紫泥系而非朱泥。

那天青泥究竟是什么矿?是原矿还是调配的?是龙窑不小心烧出来的效果还是每一把都能烧成那样?矿是什么时候开始有的?又是什么时候断源的?天青泥形成的根据是什么?有什么特点?跟普通的清水泥最大的区别究竟在哪里?历史上哪把壶可以作为标准器?往后还会不会有天青泥?

这么多条问题,历史上都没有一篇典籍或者工具书可供参考作为标准答案。既然没有标准,难道要联盟自己定标准?还是说天青泥根本就是一个传说呢?你们研究一个明知没有答案的传说有意义吗?

三.黑色紫泥:
分两种情况:
1.   加料泥:俗称黑料,在N种基础泥中添加氧化锰和氧化钴变成的,基础泥包括清水泥、白泥、甲泥……..添加化料的百分比应大于千分之五

2.   纯料泥:最近几年的确出现了不加料即可烧成黑色的两种原矿,第一种叫乌泥,是一种朱泥原矿俗称“烟瘪只”的外壳,这种泥早在民国时期就被使用过,传器很少。第二种是一种紫泥原矿,矿材极少,我曾经在丁山上手过原矿和试片,实物手里有一把,就是朱勤勇的掇只。

四.绿/蓝色泥:
能够形成所谓绿色的紫砂,有几种情况:
1.   草绿色——添加氧化铬
2.   草绿带淡蓝——添加氧化铬+氧化钴
3.   蓝色——添加氧化钴(氧化钴就是青花瓷上面青花蓝发色)

究竟有没有原矿即发正绿或正蓝的紫砂原矿?抱歉,乔某没见过,如果有人有,这人应该可以算是开创了历史。本山绿泥的原矿成青灰色带淡绿色,但烧成品是米黄色或黄色。何来绿色呢?

五.黄金X泥OR金黄X泥: ————金黄朱泥。金黄段泥,黄金朱泥,黄金段泥

什么是黄金?什么是金黄?,命名根据是什么?我不知道,也不相信存在什么黄金。因为宜兴紫砂历史上并没有这样的记载。如果一定要灌名进去,谁有闲功夫的干脆把泥料拿去检验一下,看看有没有黄金成分还客观一些。要2002年已经出现了“黑珍珠泥”,难道在宜兴紫砂泥里面添加了人工养殖的黑珍珠粉?

六.黑铁砂:
这只泥料的确存在过,而这个名词的定义早在80年代初期就出现了。宜兴紫砂一厂用这批泥料做过一些商品壶。例如水平壶之类的,做这批壶有一个特殊的标识,一厂在壶底落款纵向两字“孟臣”印的黑色水平壶,为之黑铁砂。据说这只泥的含铁量极高,不但可以泡普洱,其逼热之高甚至可以泡观音。而这批壶的产量极少,售价极高,至今在二级流通市场,我至今未见一把。要知道顾景州的作品我都上手超过10只了,但黑铁砂的水平,我至今未见一支,足见其珍贵。黑铁砂和黑料的概念是不同的,一厂四大基础泥:普紫、拼紫、红泥(川埠红)、黑料(普紫+氧化锰+氧化钴)里面的黑料,跟黑铁砂应该不是同一种泥。

真心希望,往后新朋友能够能参考一下这篇文,有些重复的问题,不用再问了。了解一下历史,就知道究竟有没有了。
页: [1] 2 3 4 5
查看完整版本: 请教从各种泥料来分析,分别有什么特性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