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普论坛,中普网,普洱茶论坛,云南普洱茶,普洱茶论坛,中普

中普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13377|回复: 24

读1939年李拂一先生《佛海茶业概况》想到的

[复制链接]

101

61 小时

在线时间

81

回帖

会员

积分
101
发表于 2010-1-3 13:3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佛海茶业概况

                                                                                                      李拂一

(红色部分为村茶的注解、疑问,黑字部分为李佛一先生原文)

一、绪论

    普洱茶叶,驰名天下。其实现今之普洱并不产茶。或谓十二版纳各产茶区域,在过去曾隶属普洱,以是得名。而普洱府志载,距今百数十年前,十二版纳出产茶叶,概集中普洱制造,同时普洱又为普思沿边一带茶叶之集散地。后制造逐渐南移,接近茶山。由普洱而思茅,而倚邦、易武。今则大部集中佛海制造矣。“普洱茶”一名之由来,当以开始集中普洱制造,以普洱为集散地得来为近似。

1:明代至解放前,普洱圆茶的原料主产地是古六大茶山。民国时期,勐海逐渐成为藏销紧茶原料和成品的加工中心,也加工少量圆茶、砖茶。普洱茶以集散地普洱而的得名。疑问一,以现今勐海留存的几万亩古茶园看,明清两代勐海是否是普洱茶的原料主产地之一?

十二版纳,原包括思茅、六顺、镇越、车里、佛海、南峤、宁江、江城之一部,及割归法属之猛乌、乌得两土司地。至近今所谓之十二版纳,则以前普思沿边行政区域为范围,即车里、南峤、佛海、宁江、六顺、镇越等县区及思茅之南部,江城之西部。其猛乌、乌得两土司地,早已不包括在今之十二版纳之领域内矣。

澜沧江自北而南微东,斜分十二版纳为江内、江外两个区域。东为江内,西为江外。六顺、镇越两县及江城之西、思茅之南属江内。车里(一部分在江内,今景洪)、佛海、南峤等县及宁江设治区属江外。一般人大部以江内产,即镇越、思茅县属之易武、倚邦、革登、莽芝、蛮砖、架布、漫腊(这些茶区今皆属西双版纳)及车里属之攸乐山(位于江内)一带所产者为“山茶”,江外产为坝茶,按“坝”为摆夷语,其义为原野,其实车佛南各县之茶叶,并不产生于原野,而繁殖于海拔四千尺以上之山地,或四千尺上下高原附近之丘陵。车里盆地海拔较低,约一千八百尺。而茶树之散布,则高在四千尺以上之勐宋(今勐海的一个乡),五六千尺之南糯山及攸乐山。“坝茶”一名,似为不伦。

佛海产茶数量,在近今十二版纳各县区,为数最多,堪首屈一指。同时东有车里供给,西有南峤供给,北有宁江供给。自制造厂商纷纷移佛海设厂,加以输出便利关系,于是佛海一地,俨然成为十二版纳之茶业中心。素以出产普洱茶叶著名的六大茶山,以越南关税壁垒之森严,及运输上种种之不便,反瞪乎后矣。

2:民国时期,原料充足的勐海成为十二版纳茶叶加工中心。

兹以佛海为本文叙述范围,旁及车里、南峤及宁江设治区域。多年来搜罗之记录皆远寄他方,旅途匆匆,尽一日之力,就记忆所及者为之。挂一漏万,知所不免也。

二、产区及产量

佛海、车里、南峤及宁江等县区,凡海拔四千尺左右之山地,或原野附近之小丘陵,皆滋生茶树。尤以佛海一县之产区最广。佛海共分四区, 区各一土司,曰勐海土司、勐混土司、勐板土司及打洛土司。

勐海土司所属各村落,即郢勐海(佛海县治所在)、曼兴、曼海、曼贺、曼谢、曼买、曼丹、南里、曼扫、曼真、曼夏、曼耷、曼喷弄、曼拉闷、曼赛、曼斐、曼董、曼旮、曼丁景、曼鲁、曼蛮嶝、曼降、曼峦、曼录、曼法、曼崃、曼

[ 本帖最后由 村茶 于 2010-1-4 02:09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1

61 小时

在线时间

81

回帖

会员

积分
101
 楼主| 发表于 2010-1-3 13:38 | 显示全部楼层
磊、曼蚌、亚康、曼舀、曼满、曼崀、曼泐、曼袄、曼榜、曼两、弄罕、曼先、曼中、葩宫贺南、大小呼啦、贺岵六村、葩珍五村、葩盆黑龙塘、上下水河寨等六十余村。海拔由三千九百五十尺至六千尺不等,村村寨寨,无处不茶,只不过产量有多少而已。

勐混土司区与勐海区,地理环境约略不同,产茶范围,亦颇广阔。勐板、打洛两区海拔较低,面积不大,产茶范围,限于少数高地带。兼之距离市场(勐海)太远,不便集中。勐板因人户稀少,野生茶树,大都任其飘零满山,无人采摘也。

车里产茶区,分布江内外。江内以攸乐山为中心,江外以南糯山及勐宋(两地现今都属勐海)为中心,车里之三大产茶区也。曼累、勐笼、落水洞及其他各地次之。

南峤(现属勐海,现勐海包括当时佛海、南峤、宁江等县,原属车里的勐宋、南糯山等地现均归勐海)产茶区,遍布于景真、勐翁、景鲁、景迈兑、西定、勐满、旧笋各自治区域。

宁江则以曼糯、勐阿、勐亢、景播等处为最,惟出数不多耳。

各县区产茶量大概估计,则佛海约一万担,车里八千担,南峤五千担,宁江五六百担。若有销路资本,再尽力于茶园之整理,如剪枝、除草、壅根、施肥及荒废茶园之开发利用,则产量可增至十万担之数也。

产茶时期,起自国历三月尾至九月或十月止,每年有六七个月之采摘期。在三月尾和四月初采摘者,曰“春茶”,曰“白尖”,以概系白毛嫩芽之故。过此所生产者曰“黑条”,色泽黑润,质重而色味浓厚,为制造“圆茶”、“砖茶”之主要成分。黑条之后曰“二水茶”,又曰“二盖”,叶大质粗,叶色黑黄相间。二水之后曰“粗茶”,概系黄色老叶,不复有黑条间杂其内,品质最为粗下,专供制藏销紧茶包心之用。九月初再生一次之白毛嫩芽曰“谷花茶”,盖其时正当谷禾扬花之季,当地人民称稻曰谷子,因此遂名其时所产之白毛嫩芽为“谷花茶”或“谷花尖”,品质次于春尖,叶色则反较春尖为光华漂亮,不易变黑,通常用作圆茶之盖面。

3

春尖

清明前后十天

白毛嫩芽


黑条

四月中旬至五月中旬

色泽黑润,质重而色味浓厚

为制造“圆茶”、“砖茶”之主要成分

二水条

五六月

叶大质粗,叶色黑黄相间

又曰“二盖”制紧茶用

粗条

七八九月

黄色老叶

品质最为粗下,专供制藏销紧茶包心之用

谷花条

九月或十月

白毛嫩芽

品质次于春尖,叶色则反较春尖为光华漂亮,不易变黑,通常用作圆茶之盖面。


谷花茶之后,尚有一次之粗茶,盖为数不多。其时已届农人秋收之期,跟着即有樟脑之出产,一般茶农于秋收之后,群趋于樟脑之制造,不复再有人上山采茶矣。

三、品质

就易武,倚邦方面茶商说来,则佛海一带所产之茶为“坝茶”
,品质远不如易武、倚邦一带之优良,然易武乾利贞等茶庄,固尝一再到江外采购南糯山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1

61 小时

在线时间

81

回帖

会员

积分
101
 楼主| 发表于 2010-1-3 13:40 | 显示全部楼层
带所产者羼入制造。而佛海一带,每年亦有三五千担之散茶运往思茅,经思茅茶商再制造为“圆茶”(又称七字圆)、“紧茶”分销昆明及古宗商人。制者不易辨,恐饮用者亦不能辨别谁是“山茶”,谁为“坝茶”也。

就个人所知:江内外茶叶,除极少数外,似为同一品种。且各产茶区之地理环境,亦大致相同。不过易武方面,茶农对茶园知施肥、壅根、除草、剪枝等工作,而佛海一带则无之耳。

民国二十三四年期间,著者尝以佛海附近所产茶叶,制为“红茶”寄请汉口兴商砖茶公司黄诰芸君代为化验,通函研究。据复函认为品质优良,气味醇厚。而西藏同胞且认为和酥油加盐饮用,足以御严寒、壮精神、由幼而老,不可一日或缺。虽由于嗜好习惯之各不相同,而佛海一带茶叶品质之不坏,可得一旁证。

4:这里的“红茶”是指类似后来滇红的全发酵红茶,还是指装篮发酵的后发酵茶?

四、制法及包装

佛海茶叶制法,计分初制、再制两次手续。土民及茶农將茶叶採下,入釜炒使凋萎,取出竹席上反复搓揉成茶,晒干或晾干即得,是为初制茶。或零星担入市场售卖,或分別品质裝入竹篮。入篮須得湿以少許水分,以防齏脆。竹篮四周,范以大竹蘀(俗称饭笋叶)。一人立篮外,逐次加茶,以拳或棒捣压使其尽之紧密,是為筑茶,然后分口堆存,任其发酵,任其蒸发自行干燥。所以遵绿茶方法制造之普洱茶叶,其结果反变为不规则发酵之暗褐色红茶矣。此项初制之茶叶,通称为散茶

5:发酵工艺,湿水—入篮—筑茶—分口堆存发酵。

李拂一先生明确的结论是:所以遵绿茶方法制造之普洱茶叶,其结果反变为不规则发酵之暗褐色红茶矣。疑问二,不规则发酵是如何不规则,是指多次发酵,还是篮中各部分发酵不规则?疑问三,暗褐色红茶,是指干茶暗褐色,汤色红,还是叶底暗褐色,汤色红?

可以确信的是,解放前散茶指的是装篮发酵茶。

制造商收集散茶,分别品质,再加工制为圆茶砖茶紧茶。另行包装一过,然后输送出口,是为再制造。兹分述于下:

(一)圆茶。圆茶大抵以上好茶叶为之。以黑条作底曰“底茶”
;以春尖包于黑条之外曰“梭边”
;以少数花尖盖于底及面,盖于底部下陷之处者曰“窝尖”,盖于正面者曰“抓尖”
。按一定之部位,同时装入小铜甑中,就蒸汽受蒸使之柔,倾入特制之三角形布袋约略揉之,将口袋紧结于底部中心,然后以特制之压茶石鼓,压成四周薄而中央厚,径约七八寸之圆形茶饼,是即为圆茶。不熟练之技师,往往将底茶揉在表面,而将春尖及谷花尖反揉入茶饼中心,失去卖样。普洱茶叶揉茶技师之最高技术,即在于此。如底面一律,则此项揉茶技师,则失其专家之尊严矣。每七圆以糯笋叶包作一团曰“筒”,七子圆之名即源于此。每篮装十二筒,南洋呼为一打装
;两篮为一担,约共重旧衡一百二十斤。此项圆茶每年销售暹罗者约二百担,销售于缅甸者约八百担至一千五百担。

6:圆茶

底茶

黑条茶

以黑条茶作底

梭边

春尖

以春尖包于黑条之外曰“梭边”

窝尖

谷花尖

以少数谷花尖盖于底部下陷之处者曰“窝尖”

抓尖

谷花尖

以少数谷花尖盖于正面者曰“抓尖”

加工:1、按一定之部位,同时装入小铜甑中,就蒸汽受蒸使之柔;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1

61 小时

在线时间

81

回帖

会员

积分
101
 楼主| 发表于 2010-1-3 13:40 | 显示全部楼层
2、倾入特制之三角形布袋约略揉之,将口袋紧结于底部中心;

3、以特制之压茶石鼓,压成四周薄而中央厚,径约七八寸之圆形茶饼。

结论:圆茶是黑条为底,春尖撒面、谷花尖点缀的拼配茶。工艺是先蒸汽蒸软再倾入布袋、略揉之不能破坏配茶层次、石鼓压。疑问四,春尖和谷花尖要不要装篮发酵?因为发酵茶和不发酵茶拼配口感是难于协调的。

(二)砖茶。砖茶原料以黑条为主,底及面间有盖以“春尖”或“谷花尖”者,按一定秩序,入铜甑蒸之使柔,然后倾入砖形模型,压之使紧,是为“砖茶”每四块包作一团,包时块中心尚需贴一小张金箔,先用红黄两色纸包裹,外面加包糯笋叶一层,再装入竹篮即成。竹篮内周须衬以饭笋叶,每篮十六色,每担计两篮约共重一千一百余斤。专销西藏,少数销至不丹、尼泊尔一带。年约可销二百担至三百担。此外尚有一种小块四方茶砖,仅洪记一家制造,装法包装,大体与砖茶相同,只不需贴金,年约销四五十担。

7:砖茶

里茶

黑条茶

砖茶原料以黑条为主

面茶

春尖或谷花尖

盖以“春尖”或“谷花尖”

底茶

春尖或谷花尖

盖以“春尖”或“谷花尖”

工艺:蒸汽蒸、砖形模压制定型

(三)紧茶。紧茶以粗茶包在中心曰“底茶”
;二水茶包于底茶之外曰“二盖”
;黑条者再包于二盖之外曰“高品”。如制圆茶一般,将各色品质,按一定之层次同时装入一小铜甑中蒸之,俟其柔软,倾入紧茶布袋,由袋口逐渐收紧,同时就坐凳边沿照同一之方向轮转而紧揉之,使成一心脏形茶团,是为“紧茶”
。“底茶”叶大质粗,须剁为碎片;“高品”须先一日湿以相当之水分曰“潮茶”
,经过一夜,于是再行发酵,成团之后,因水分尚多,又发酵一次,是为第三次之发酵,数日之后,表里皆发生一种黄霉。藏人自言黄霉之茶最佳。天下之事,往往不可一概而论的:印度茶业总会,曾多方仿制,皆不成功,未获藏人之欢迎,这或者即是“紧茶”之所以为“紧茶”之惟一秘诀也。紧茶每七个以糯笋叶包作一包曰一“筒”
。十八筒装一篮,两篮为一“满担”
,又叫一驮,净重约旧衡一百一十斤左右,专销西藏,少数销于尼泊尔、不丹、锡金一带,年可销一万六千担。

8:紧茶

底茶

粗茶

紧茶以粗茶包在中心曰“底茶”

二盖

二水茶

二水茶包于底茶之外曰“二盖”

高品

黑条茶

黑条者再包于二盖之外曰“高品”

第一次发酵
第一次发酵没有说明,是否指装篮发酵为第一次?如果装篮发酵是第一次发酵,那么毫无疑问,“散茶”是一种“不规则发酵之暗褐色红茶”。解放前,普洱茶后发酵技术之核心就是装篮发酵技术。推论:晒青茶和熟茶都不是传统普洱茶。

第二次发酵
“高品”须先一日湿以相当之水分曰“潮茶”
,经过一夜,于是再行发酵

第三次发酵
成团之后,因水分尚多,又发酵一次,是为第三次之发酵

其经由思茅或思茅茶商制卖给藏人古宗者,每篮只装十五筒,两篮为一担曰“平担”
。竹篮内周亦需衬以饭笋叶,篮口并需以藤片绊牢,与“圆茶”
、“砖茶”之装法相同,只篮形或长或方,或大或小,稍有不同耳。竹篮竹叶、藤片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1

61 小时

在线时间

81

回帖

会员

积分
101
 楼主| 发表于 2010-1-3 13:41 | 显示全部楼层
篾(即竹丝)等包装费用,每担约半开滇币五六角左右。其取道缅甸即转运西藏之“紧茶”
,于运抵仰光后,需再加麻包,并打明标记牌号,方能交船运,即每色约费工料卢比五安那至六安那。亦有在中途如景栋或瑞仰即需加缝麻包者,在景栋加麻包之费用较大,然损失则鲜。至运达加嶙崩(Kalimporg)之后,尚需再用兽皮(牛羊皮之类)加包,方可运入西藏。包装费用,高出生产费数倍,真是“豆腐盘成肉价钱”矣!

五、运输及运费

由佛海出口之“紧茶”,除少数销售于不丹、锡金及尼泊尔一带外,大多数皆运入西藏方面销售。并非完全外销,不过国内无路可走(由思茅经下关、大理、阿墩子入藏,须三四个月之马程,方抵拉萨,由佛海经缅即至拉萨不过三四十日),不得不支出大量之买路金(每年约三十余万卢比之巨),而假道于外耳。在八九年前,缅属孟艮土司境内,尚未通行汽车时,佛海每年出口茶叶,概须取道澜沧江之孟连土司出缅。西北运至缅属北掸部中心之锡箔(Hsipaw)上火车,由锡箔西南运经瓦城,再直南经大市(Thazi)而达仰光。由仰光再换船三日或四日至东即加尔各答上岸。由加尔各答再上火车,北运至西哩古里。由西哩古里用牛车或汽车运抵加嶙崩。至此又须改用骡马驮运入藏。由佛海至锡箔一段马程,最
少需十八日方可到达。锡箔至仰光须三天至五天。到达加嶙崩最速需一月之期。此过去佛海藏销茶叶之惟一出路。嗣后缅东公路修至公信(又作贵兴),佛海茶叶出口,遂有一部分舍西北锡箔路线而道西南孟艮路线者。由佛海西南行经孟艮,再西行经打崞而至公信,马程仅十四日。由公信交汽车运达瑞仰或海和,然后换火车再西行至大市。由大市直向至仰光,至少可减少四五日之行程。由佛海至孟艮(景栋)一段马站,为期仅六日,最迟亦不过一周。由孟艮两日之汽车可至瑞仰。再一日直快火车即可到达仰光。较诸西北锡箔路线,减少一半以上之行程,所以迄今不再有取道锡箔之一途者矣。

由佛海至孟艮(即景栋)之骡马运费,每驮即一担约卢比三盾半至三盾四分三
;景栋至瑞仰汽车约费六盾半
;瑞仰至仰光火车费约三盾四分一至三盾半
;仰光至加尔各答船费约三盾半至三盾又八分之七不等。总计每担(即两篮)茶叶,由佛海至加尔各答转运费最高额约需卢比十七盾又八分之五之数,如需运至加嶙崩,则每担尚需加火车汽车费三盾至四盾余也。此外如景栋、瑞仰、仰光等处之办事费,皆未计算在内也。

六、茶叶价格

佛海一带茶叶产量,在云南境内,为数最多,而价值最廉。民国十六年前,制“紧茶”用之三塔货散茶(即黑条三成,二水及粗茶七成),曾一度跌至每担(旧衡一百斤)半开滇币四元。近两三年来,因运销活跃,较过去颇呈高涨之势。然最高纪录,亦尚未超过十四元也。兹将最近三年来生叶各色初制散茶及再制茶之价格,附表于下,以资对比。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1

61 小时

在线时间

81

回帖

会员

积分
101
 楼主| 发表于 2010-1-3 13:42 | 显示全部楼层
生态叶初制茶叶及再制茶价格表(按照佛海市计算)
茶叶名称
1936
1937
1938
附记
类别
茶名
最高
最低
最高
最低
最高
最低
以十六两旧衡计数单位半开银元
生叶
春尖
5
4
5
4
6
4
生叶无标准行市
春尖
3
2
3
2
4
3
初制茶及散茶
春尖
25
12
25
12
25
25
清明前后十天
黑条
13
8
13
8
15
11
四月中旬至五月中旬
二水条
10
6
10
7
12
10
五六月
粗条
8
4
8
6
10
8
七八九月
谷花条
25
12
25
12
25
15
九月或十月
再制茶
圆茶
25
18
25
20
本年圆紧砖茶尚未开市
砖茶
25
18
25
20
紧茶
25
15
25
15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1

61 小时

在线时间

81

回帖

会员

积分
101
 楼主| 发表于 2010-1-3 13:43 | 显示全部楼层
七、出口数量及税捐负担
    每年由佛海出口茶叶原包括“圆茶” 、“砖茶” 、“紧茶”及“散茶”等数种。销地遍暹罗、缅甸、印度、尼泊尔、不丹、锡金及中国西藏等各地。内中以“紧茶”为大宗,以西藏之销量为最大。所言茶者必称“紧茶” ,而言销路者必盛道西藏也。在十年之前,每年尚不过出口数百担或千余担,制造亦不过一二家,近则销数年达一万六千担以上而制造商至十数家矣。若能改良制造,注意壅培,则销数及产量,当大有扩展之希望。兹将最近三年中各茶庄运销出口约数列一表如下(单位:担):
最近三年中各茶庄运销出口约数表(单位:担)
茶叶名称
历年运销出口数
附记
1935
1936
1937
洪记
4000
6000
5700
专制紧茶,兼则少数小块四方砖茶
可以兴
1500
2000
2000
紧茶、圆茶、砖茶皆有制造
恒盛公
1500
1700
1500
专制紧茶
掸民合作社
800
1900
资金为土司代表挪用倒闭并入新民茶庄
云生祥
800
900
900
制造紧茶及圆茶
恒春
200
1936年起归并普信茶庄
普信
800
800
制造紧茶及圆茶
时利和
400
500
300
制造紧茶及圆茶
复兴
200
400
400
制造紧茶、圆茶及砖茶
来复
300
300
厂主死亡停业
利利
500
800
制造紧茶及圆茶
富源
600
800
制造紧茶及圆茶
悦和
500
800
制造紧茶及圆茶
新民
1800
制造紧茶及圆茶
其他
300
400
400
零星散茶出口不止一家,有华侨茶庄约吃去二百担不在此例
合计
10000
16500
1620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1

61 小时

在线时间

81

回帖

会员

积分
101
 楼主| 发表于 2010-1-3 13:44 | 显示全部楼层
上列数目仅就记忆所及,错误之处当甚多,容他日更正之也。今年新成立之大同茶庄约可五百担未计在内。
茶叶税捐,向仅厘金一项,每年旧滇币约一元二角,嗣后滇币跌价,改为四元五角。裁厘后设茶消费税,改旧票为半开银元。前年减为三元,去年起加为三元三角。此外尚有地方杂捐数种,约共四角至五角。
缅甸方面,因滇茶条约关系,凡经由陆路至缅甸之货,皆不纳税。缅甸为印度帝国之一省,由缅至印,等于内地运输,所以佛海茶叶在印缅境内运输或买卖,皆无须缴纳税捐。加以生产异常低廉,遂得运越邻国,倾销入藏。印度西藏一带边界,皆盛产茶叶,仅一山之隔,然卒不能向藏进行印茶之贸易,虽品质及制法相差,或与藏人口味有所扦格,而生产费过高,为一般藏人购买力所不及,或乃一主要原因。印度茶业总会对佛海茶之能远销入藏,颇生嫉视,尝怂恿印度政府构筑关税壁垒,以为对策,以格于滇缅条约,暂时尚不果行。上年印度茶业总会,以大宗款项,将印度红茶仿制为“紧” 、“砖”茶,于大吉岭、加嶙崩一带,广劝藏人试饮。虽无若何成效,然以其处心积虑之情形视之,佛海藏销茶叶,将来总不免受到相当之影响,兼之印缅已于上年四月一日起实行分治,此后滇缅条约,当失其连带性作用。闻印缅关税,定三年期实行,今满期不远,前途殊不能乐观也。
注9:印度茶业总会,以大宗款项,将印度红茶仿制为“紧” 、“砖”茶——为什么不用绿茶而用印度红茶仿制,是否暗示了紧茶、砖茶的汤色外观和红茶接近,也就是说,紧茶、砖茶都是后发酵较为充分的原料做的茶?
八、结论
佛海一带所产茶叶,品质优良,气味浓厚,而制法最称窳败,不规则之多次发酵,仅就色泽一项而论,由绿而红以至暗褐,印度之仿制无成,或以此耶。
注10:李拂一先生明确的结论是1、不规则之多次发酵;
2、仅就色泽一项而论,由绿而红以至暗褐;
①干茶色由晒青绿茶的绿色变为后发酵茶的红色至暗褐色(可能性不大)
②茶汤由晒青绿茶茶汤的绿色变为后发酵茶茶汤的红色至暗褐色(可能性大)
③叶底由晒青绿茶叶底的绿色变为后发酵茶叶底的红色至暗褐色(可能性大)

近年来南洋一带人士之饮料,大多数已渐易咖啡而为红茶,消费数量,虽未有精确之统计,然以其人口之众,及饮用范围之普遍而推测之,当不在少数。遍南洋售品,大部为印度、锡兰所产,唯是价值高昂。在印缅方面,每磅平均售价在半盾以上,似非一般普通大众之购买力所能及。佛海茶叶底价低廉,若制为红茶,连包装运费在内,估计每磅当不超过四分之一盾之价格,亦即印、锡红茶售价之半。即仅就南洋一带而论,当又获得新畅销。若再能运销欧美,则前途之发展,尤为不可限量。此应以一部分改制红茶,广开销路,在印度尚未对佛海茶高筑关税壁垒以前,作未雨绸缪之准备,此其一。
南洋侨胞以闽、粤两省籍人为数最多。粤人中除广肇方面人士习用旧制普茶之外,其潮梅一带及闽籍侨胞,皆酷嗜绿茶,日唯以茶为事者,颇不乏人。向销闽茶,自台湾崛起,闽茶销路大不如前。七七战起,抵制仇货之运动,凡我华人足迹所至,如火如荼,有声有色,南洋侨胞,进行尤为激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1

61 小时

在线时间

81

回帖

会员

积分
101
 楼主| 发表于 2010-1-3 13:44 | 显示全部楼层
发现暗杀贩卖仇货同胞之事件,以是台茶销路遂绝于华侨之社会。同时战区日渐广泛,闽皖浙等省茶叶,运出维艰,本年春,已有一二暹侨到佛海成立华侨茶庄,仿制绿茶,专销暹罗,成绩尚佳,颇得暹罗侨社之欢迎,惜其资金过微,无法扩充。此应以部分精制绿茶,趁此时期恢复华茶原有地位,与红茶双管齐下,开辟新的销路,此其二。
前已言之,佛海茶农,对于茶园,尚无施肥、除草等整理工作,虽或由于土民之无知,而茶价过低,使其无改进之兴趣及可能。迄今尚有不少荒废茶山,无人采摘,可为佐证。此应于创制红绿茶之时,予以提高底价之机会,务使其有改进之兴趣及能力。原采茶园,可望增加产量,荒废茶山,可以大量开发。同时似应由政府或人民团体,设一茶业机关,以资领导,并按科学方法开辟新式茶园,重新种植,以示模范。同时就地创设茶业实习学校,以造就当地新法制茶专才,此其三。
佛海茶商,勿论现有资金之多寡,总不免有捉襟见肘之现象,藏销茶叶,以运费高于成本数倍,不得不赖于印度商人借贷周转者甚多,无论直接或间接售予藏人,皆不免受到印商中间之操纵。生产者及制造厂商所得之利润皆极微,而消费之支出则浩大,中间被夺于印商者年不下十数万卢比之巨,此应由政府金融机关在印缅办理押汇,以避免印商之操纵,生产制造消费各方面皆得其便利。此外并须兼办茶农小贷款,俾佛海茶业前途,有充分之希望矣。

总之:1、黑条茶是装篮发酵较为充分的茶;

2
、装篮发酵是传统普洱茶的核心技术,但具体操作技术已失传;

3、传统的普洱圆茶、砖茶、紧茶生产当年都是成熟度很高的发酵茶;

3
、传统的圆茶、砖茶、紧茶都是撒面包心的拼配茶;


4
、现在的生茶、熟茶都不是传统普洱茶。

生茶迎合了绿茶口感的消费者;熟茶迎合了老仓茶口感的消费者,老生茶迎合了越陈越香消费心理的消费者,都是普洱茶对市场适应的新发展,即使有一天能恢复传统工艺,传统工艺的普洱茶是不是被消费者们喜欢,也还是一个问题。在这里仅想从文献和技术的角度探讨传统普洱茶是怎么一回事。
特别申明,我个人生、熟、古树、台地都有喜欢的,而且也赞成事物对现实的变化适应,不崇尚一味复古。
200912月想到台湾当面拜访李拂一先生,解答心中的疑问,可惜未能成行。如有茶友能解此憾,不胜感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1

61 小时

在线时间

81

回帖

会员

积分
101
 楼主| 发表于 2010-1-3 13:45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李拂一:茶界泰斗,傣学专家
李拂一先生,原藉广西桂林,1901年生于普洱。其父李端应君于清志绪二十四年(1898年)调任普洱府电报局委员,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调任思茅厅电报局委员,即是局长。李拂一先生即于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农场十月初三(公历11月13日)出生于普洱城,原名承阳,字复一,拂一乃笔名,后来就以笔名行用了。
  为学傣学,辞去公职     在普洱做小孩时,老师教他读四书五经等孔孟之道,民国成立后改入公主学校,民国4年(1915)考入普洱道立中学,在电报局半工半读至毕业。     1921年,李拂一先生与普思沿边行政总局局长柯树勋之长女柯祥凤在思茅结婚,婚后两年的1923年,李先生辞去思茅电报局工作,到岳父柯公的普思沿边行政总局先后任科员,科长一年。1925年1月任昆明富滇银行车里分行经理直到1927年6月卸职,辞职后从事傣学研究,南下东南亚考察,五年间,李先生先后译著了《泐史》(傣族史)、《车里室慰世系考订稿》、《车里》等著作。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李先生先后在五福县(今勐海县勐遮)政府任秘书,教育局长、佛海县教育局长、省立佛海简易师范校长等职至1943年。     自李拂一先生安家佛海后,夫人柯祥凤与傣人接触较多,入乡随俗,也学会了傣语,她看到佛海茶庄生易不错,也提出自己要办一个茶庄,李拂一先生自知妻子有苦干实干精神,加之研究傣学,也需有经济作基础,自然认同,自己可以协助筹划,民国19年(1930年),李氏“复兴茶庄”就办起来了。     李拂一先生的姨妹柯祥贞嫁磨黑侯府后,夫妻也迁到佛海定居,柯祥贞(侯祖荣先生之母)平时做缝纫,茶叶采摘季节,也和姐姐柯祥凤一同上山下乡收购鲜茶叶,送茶庄加工。柯氏姐妹生在缠足的清代末年,而柯树勋公却不准缠足,当时思茅城里的这对姑娘,人们当面称“柯大小姐”、“柯二小姐”,背后皆称“大脚千金”,而知柯家两姐妹真名者则少矣!号称“大脚千金”的姐妹两却在勐海的茶山上发挥了大脚的作用,她们平易近人,又通傣语,与傣族妇女相处亲切,都以“龙允比允”相称,(傣语:姐妹),为李氏“复偿茶庄”付出了辛劳。   经商,与慈善并进      李氏“复兴茶庄”有茶灶二盘,年产制茶2500担,1930年时佛海的茶庄已有七八家,这是经济复兴的吉兆,虽然当年的茶庄生产皆属于工业作坊式生产,但积少成多生产量就逐年增多了,面临的问题是销售市场,仅依靠过去把茶叶运到思茅普洱转运他地而感到交通险阻,成本太大。所以李拂一先生与“可以兴茶庄”庄主周文卿等茶商协商南行,打通东南亚茶叶销路。为此李先生决定自己匹马坠镫光行东南亚,历尽艰辛,到缅甸仰老,泰国曼谷、马来亚、新加坡、印度加尔各答,再绕道越南西贡,至河口转回昆明,当时,李先生又绕道从曼谷——新加坡——香港——广州——南京——昆明。     从1927年到1945年,李先生曾多次南行东南亚。1929年李先生南行返回后即与勐海商会主席周文卿茶商庄主筹商,鼓励周先生伙同运出五百驮茶叶至仰光,再海运百驮至印度加尔各答。印度本是英国人的茶叶基地,让其尝到驰名中外的普洱茶。由于李先生多次南行宣传推动,佛海的茶叶生产得以快速发展到供不应求。周文卿的“可以兴”茶庄在李先生鼓动下,便制得圆茶百驮,一部份运销香港,一部份运销缅甸瓦城仰光,又制得紧茶五百多驮,就地卖一百多驮,余四百驮,雇马脚驮至锡箔、换火车至缅甸仰光,再换轮船运至印度加尔各答,打通了外销茶叶新路。当年,李先生还倡议发动佛海土司刀良臣组织茶叶合作社,每户茶农投资散茶半驮,一驮或着干驮,组成“掸民”茶业合作社,自行制造,自行出口,建社后改名为“单民茶庄”。      民国21年(1932),李先生主张,倡议各小茶庄联合起来,他的主张得到响应,经商议后成立了“佛海茶业联合贸易公司”,加入者有李先生自己的“复兴茶庄”以及其他近十家茶庄,到民国27年(1938),加入联合贸易公司的紧茶数量有2万多驮,因而有力量做了一些社会兹善事业,成立了“近代图书馆”、“音乐会”,购置医药器材仪器,聘请国外名医,成立佛海医院、修桥、修路等。1940年到1942年,李先生先后任佛海县政府秘书,代理县长,1942年至1949年,李先生先后任云南经济委员会佛海服务社经理,云南省教育厅西南督学区国教视导员、云南省参议员、国民党国大代表、车里县长、云地省政府秘书、参议等职,1949年10月赴台湾长期定居。   始建佛海茶厂      抗日战争爆发后的1938年,李先生由印度回到佛海不久,又于9月,奉军委员之命,因抗战物质需要茶叶,李先生又到暹罗(泰国)、高棉(束埔寨)、西贡、河内等地考察一个月返滇复命,他建议国家经济部派专家到佛海设厂制茶,以作易物之资,他愿放弃联合贸易公司掌握之茶权,由中茶公司调处,并写交一篇《佛海茶业概况》,刊载在1939年昆明出版的《教育与科学》杂志第五期上,这一年,他的建议被经济部采纳,于五月份便派中国茶叶专家范和均率领一批茶叶技术骨干,到佛海成立了“中茶公司佛海茶厂”。当年冬天,李先生和周文卿到印度处理“联合贸易公司”的业务回佛海后,联合公司销印度的紧茶,即交由中茶公司办理。李先生1939年发表的《佛海茶业概况》共写了8个内容:一、绪说;二、产区;三、品质;四、制法及包装;五、运输及运费;六、茶叶价格;七、出口数量及税损负担;八、结论。此文具史料价值。李先生在另一篇回忆录《佛海茶业与边贸》中,写到了佛海茶业的兴起历史及边贸情况。李先生在文中说,“佛海茶业,就我个人所知,当创始自石屏商人张棠阶。清光绪末年(公元1908年),张棠阶兄弟三人,由磨黑井驮盐到佛海、车里经商、将售直所得,收购散茶至思茅销售。”“民国2年(1913年),张棠阶始设灶一盘,制造圆茶四五十驮运销思茅。又制紧茶七八十驮,售予景栋(缅甸)商人张仲德。张转运至印度销售,为佛海茶销印之始。”    晚年的李拂一      李先生定居台湾后,笔耕不辍,著作颇半,除前文提到的三部著作外,还有1920-1941年间发表在国内外报刊上的短篇集《南荒内外》11篇。台湾《云南文献》1975年第五期载《孟艮土司》6000多字。2001年台湾修订版《暹逻纪程》。1955年台湾修订版《十二版纳志》。1983年台湾重订本《车里室慰世系考订稿》,1987年台湾版《车里宣慰世系简史》,1984年台湾版《镇越县新志稿》(镇越景县即今勐腊县)1984年台湾版《十二版纳纪年》等,研究成果丰硕,响誉海内外。时间跨越了一百多年,李先生现还健在,已经是一百零六岁的“人瑞”世纪老人了,2005年11月,侯祖茶先生赴台北参与祝贺了李拂一先生105岁华诞,照回来了照片,我已看到。茶乃天地灵气之精华,茶乃天地人之三合一,人在草木之中为“茶”字,二十加八十八等于一百零八,“茶寿”即一百零八岁长寿。李先生才高八斗,茶德高尚,著作等身,惠及后代,我这普洱茶乡的他郎(墨江)后学,遥祝李公茶寿!人瑞长寿!   交往渊源      李拂一先生是出生于普洱的我国著名傣学专家和思普茶叶实业家,现定居台湾。李公是民国初年任思茅同知及普思沿边行政总局局长柯树勋的女婿,是我的好友——西双版纳州政协委员侯祖荣先生的姨父。二十年前,我执笔主编《思茅地区文化志》,曾拜读过柯树勋编著的《普思沿边志略》、李拂一译著《泐史》等著作;对柯公、李公十分敬仰。1991年4月,作为侨眷的我,出席思茅地区第一届侨联代表大会时,有幸与李拂一先生的大公子李潘先生在会上相聚认识为友,李潘先生1933年出生在思茅,是泰国华侨,他是特意从泰国应邀来思茅出席侨代会的,会上李潘先生赠送了我一本1990年的《勐海文史资料》第一集,集中就载录有李拂一先生1939年发表在《教育与科学》的文章《佛海茶业概况》和1989年12月写的回忆录《佛海茶业与边贸》,为我2001年撰著后2003年在台湾出版的《普洱茶文化》一书,提供了宝贵的参考资料。     2002年李拂一先生的姨侄——我的好友侯祖荣先生,又赠送我一本他的编著《西双版纳现代历史人物柯树勋传》、《李拂一先生与西双版纳》,使我对柯公和李公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而更加敬慕。2003年3月,我应邀到台湾参加“两岸普洱茶文化交流”活动,心想要亲自拜访李拂一先生的,只因活动内容日程安排不过来,而在台北我只好当面拜托我挂秋二哥的中央军校老同学——普洱藉台北云南同乡会理事胡绍康先生代为转达向李拂一先生的问候和敬意了。现借《普洱》创刊之机,应编辑部之约,特写此稿,向社会各界介绍一下李拂一先生在中国傣学研究和思普茶叶发展史上的功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中普网 ( 滇ICP备11005155号-1 )

GMT+8, 2024-4-25 22:15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