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普论坛,中普网,普洱茶论坛,云南普洱茶,普洱茶论坛,中普

中普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2306|回复: 3

赤水寻竹

[复制链接]

80

86 小时

在线时间

43

回帖

会员

积分
80
发表于 2009-11-30 10:4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赤  水  寻  竹

       那是一个极普通的下午,接下来是极普通的夜晚:“十一”长假刚过的深秋,天上下着蒙蒙细雨。这样的天气,年复一年,差不多都如此。但惟独今年的这次不同:远离故土,身在他乡,来到一个没有秋高气爽的大西南。
      我们入住的宾馆座落在峡谷中间。宾馆临路而建,左面是山,右面是路,路下面是小溪。因为天下着雨,有将近傍晚,所以借着灯光所能看见的只有这些了。这就是赤水吗?这就是闻名遐迩的“竹子之乡”?带着这些疑问,在芭蕉雨的陪伴下准备入睡了。初到生地,一般很难成眠。躺在床上,思绪在竹、雨、秋几字之间游走。陆游“夜阑卧听风吹雨”是在忧国,郑燮“衙斋卧听潇潇雨”是在忧民,李清照“伤心枕上三更雨”是在忧己。用这些诗词形容我当时的情景和心情似乎都不贴切。不知古人为何在听到雨水击打芭蕉叶时容易伤感,我所感到的只有特别的寂静:没有汽车喇叭声、没有商店招揽顾客的音乐、没有闹市中的人声鼎沸,总之,人造的声音一概没有,只有天籁之音:风吹、雨落、溪流、鸟鸣。真是“未识雨打芭蕉愁”,只知“芭蕉叶上非愁雨”,“赏心最是此君声”。
      三更归梦三更后。凌晨醒来,拨开窗帘向外看,漆黑一片。站在阳台上透气,眼前所见竟与来时一摸一样。回屋看表,已经五点,在北方天该蒙蒙亮了。反正睡不着了,索性下楼。我缓步走下楼梯,出了楼口就是柏油马路。路两边的树间矗立着路灯。在朦胧的灯光的照耀下,依稀可见三面黑黝黝的高山、峡谷中的淙淙流水和天上落下的淅淅沥沥的雨丝。路肩上宽阔的平台上有两顶遮阳伞和几把椅子。钻进遮阳伞,站着,再次扫视四周:山上是一垛一垛的树连成一片。就这样静静地站着,一面聆听着雨声,一面凝视着大山。不知过了多久,天边渐渐的亮了起来。远远望去,山顶上笼罩着云朵,那云朵似乎在飘移,速度很慢,但仔细看还是能看清它那慢慢挪动的身影。云有白色的,有黑黄色的。慢慢地,慢慢地,云朵往半山腰飘下来。有一朵云彩像孙悟空腾空时的座驾一样,像烟,像雾,又像风。目光随着云儿游走,忽然云儿遇到障碍,停住了脚步。正想探个究竟,云儿竟腾越障碍而过,那障碍不是山,是竹林!呵,这时,我才恍然大悟,环顾四周,山顶,山腰,山脚,河边,路旁,到处是叫不上名字的竹子,一片一片、片片相连的竹林。原来,我早已置身于竹海之中而不觉。总算近距离看到了赤水竹子的真面目,“竹子之乡”当之无愧。
      天更加明亮了,但始终不见太阳。十日难有三日晴,这个谚语真实写照了赤水。经过萧萧秋雨和浓浓秋雾的洗礼,竹叶上挂满了万颗珍珠,竹子更加青翠欲滴,精神抖擞。我突然明白了,为什么当年红军在这里四渡赤水,与国名党捉迷藏,搞得蒋介石晕头转向。在这种宜风宜雨宜雾的地方,云山雾罩,山高林深,不知蒙蔽、欺骗了多少人。应了“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句古诗。按照西方经济学的观点,人的活动都是有理性的。我们千里迢迢来到赤水观光,目的就是面对面欣赏“竹子之乡”的裸貌,动机没错,目标明确,可是,在视觉上阴差阳错,走了弯路。看来,规律总归是规律,任何人也违拗、逃脱不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452

1755 小时

在线时间

1643

回帖

金牌会员

积分
3452
发表于 2009-11-30 21:32 | 显示全部楼层
文章写得真好啊,如果结尾与开头一样的精彩就完美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576

911 小时

在线时间

6573

回帖

金牌会员

热心勋章

积分
8576

Medal No.3

发表于 2010-11-28 15:20 | 显示全部楼层
欣赏了
人生有书为伴就不会孤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964

733 小时

在线时间

1835

回帖

高级会员

积分
1964
发表于 2010-11-28 16:08 | 显示全部楼层
一篇散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中普网 ( 滇ICP备11005155号-1 )

GMT+8, 2024-7-28 12:42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