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普论坛,中普网,普洱茶论坛,云南普洱茶,普洱茶论坛,中普

中普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5788|回复: 45

介绍一篇关于“茶马古道文化”的文章(四完)

[复制链接]

2833

453 小时

在线时间

2187

回帖

高级会员

红宝石元勋勋章

积分
2833

Medal No.6

QQ
发表于 2005-2-25 22:5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四.茶马古道文化
  "茶"本来具有实用功能,但这种实用功能逐渐转化,在各民族丰富多彩的饮食文化里产生了"异变",它同各个不同民族的性格、情感及审美情趣相结合,并融于众多民族的历史文化、宗教和习俗之中。"茶"的魅力,不仅因为它只是一种单纯的饮料,一种具有实用功能的植物体,而在于它已经成为一种文化的"符号",不断地在"茶马古道"上"流动"与"定着"。这样一来,它就能反映许多民族的理想,并渗透于人的情感世界之中,它是滇域人民的智慧之果,虽于结了二千余年,但滇域民族至今仍被笼罩在它浓烈的文化馨香氛围之中。
  在今云南的迪庆中甸就有"茶会"。茶会是流行于大、小中甸的男女青年的一种集体社交活动,颇受藏族男女青年的欢迎。茶会时,由男方或女方邀请其他村寨的客人到本村赴会。邀约时,首先要抢一件对方的信物,结果能赴约,就把信物留下,到茶会上取回。如不同意就把不能赴约的理由陈述清楚,拿回信物,或挽留对方到本村赴会。坚持下去,就一定得把信物要回,欺骗对方,就意味道着今后不再来往,失信者的信物会被剁碎,表示"一刀两断"。茶会的时间在双方约定的当天傍晚开始,直到第二天黎明结束,唱歌、对歌,通宵达旦。
  茶会由主客双方组成。主方称"扎里",意思是备茶,客方称"扎汤",意为吃茶。茶会的主方应准备好酥油茶,对客人表示热烈欢迎。茶会就是歌会。若一个村里的男青年,邀请了两个村子的女青年,那歌会的场面则理加激烈。在这种社交场合中,可以谈情说爱,可用歌声抒发自己的感情和表达自己的向往,可用歌声来度过结婚前的欢乐岁月。在这种场合中寻求到自己的情侣知己。赴茶会的男女青年,互相认识,互相了解,建立情谊。第一次茶会上认识的,不到三年的为新交朋友,称新姐妹,三年后成为旧朋友,称旧姐妹。在彼此的交往中,骑马相遇也要下马相让,使用甜甜蜜蜜的语言,互相问候,表达感情,以示尊重。茶会上主要由客方唱歌,主方只在段落间隙回敬唱一两首。如果是新交朋友的茶会,歌声逐通宵达旦,吆歌揉怀。如果是旧朋友相会,就用较长的时间说话,更直接表达自己的心意,卜情卦,互换纪念品。纪念品分十八年相交的和终生为伴侣的标记两种。十八年相交的标志是互换挂带、手巾,说明在青年时代互不相忘,做亲密朋友。愿为恩爱夫妻的标志是把男女双方的衣袖或带子割断互换,表示一世不再分离。后者,有说服双方父母而完婚的。茶调有赞垫调、赞茶调、欢聚调、情谊调、鸡鸣调、分别调、伤心调、约会调等等,这些茶调,有的欢快,有的哀愁,有的激昂,有的深沉……类似此种茶会的习俗,在滇域的许多民族中都有。这些习俗一"茶"为支点,由此引发出一种群体社会活动,"茶"文化巧妙的和滇西北藏族本身的民族习俗结合了。中甸的藏族喝酥油茶时,其茶具是木制碗,而此类木制碗就带有审美的情味。这种藏族喝酥油茶的木碗分普通型和名贵型两类:普通型木碗,一般采用木质花纹较为大众化的山茶花木,不加镶饰,但也美观大方,十分耐看,具有山野之味,令人想起大山、森林。名贵型木碗,多先用优质的根瘤,其中薅枝根瘤被推崇为"木宝",其质地花纹绚丽多彩。有的花纹如溪水清漾,似有泉水喘息之声,有的连绵起伏之山峦,予人凝重之感,有的似柔姿曼舞的少女,有的好像步撼山岳的金刚。这些似像非像,近乎似与不似之间的图案,颇得自然之灵气和人性的"思想",如若镶上银饰,这又增添了无上的光彩,其灼灼让人目不遐接,玩味不已。木碗的上漆工艺也十分考究,一定要选用藏漆,用此漆使木碗增色不少,其光泽度甚好,绝缘性强,并且耐酸碱寒热,不需打底色便能泛金黄之色,显示出一种古朴厚实的原始美。更为有趣的是,这些木碗还分男女两式。男式木碗底部与碗口间距较小,碗口外开,放在桌上,给人钟鼎落地的雄性力量之感,体现了藏族汉子刚直、勇猛、淳朴的特点,纯属给人阳刚之美的"感觉"。而女式木碗,碗口与底部间距较大,形如少女乳房,光滑如玉,给人纤细婷婷的阴柔美感。当然,同木碗配套的还有酥油茶、糌粑和及各种各样的木质小酒杯。其样式、色彩里仍包含有藏、纳西、白族的"文化气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833

453 小时

在线时间

2187

回帖

高级会员

红宝石元勋勋章

积分
2833

Medal No.6

QQ
 楼主| 发表于 2005-2-25 23:00 | 显示全部楼层
由于"茶马古道"是流动着的,其跨越的地区非常多,予不同民族的交往构成了它文化的特殊性。"茶马古道"贯穿的不同地域,各个民族之间都存在着文化的差异和距离。如果没有这些差距,那么"茶马"文化也就失去了它的博大性和特殊性,同时其价值和意义也就随之消失。"茶马古道"文化本身就是在各民族各地区进行交流和影响并相互渗透,正因为如此,同化、取代、融合,激烈的碰撞,各民族各地区在更高的层次上又再现了自己的独特个性及特质,并形成了新的差距。"茶马文化"是以滇域的本土文化精神同西藏、四川、印度、尼泊尔、中原腹里地区的交往中,在众多民族文化的接触中逐步完善和在更高层次确立了自己的个性特性的典型。我们的实地调查不仅证实了"茶马文化"的博大,同时也看到了"茶马"文化的特性。由德钦县翻过梅里雪山的加朗乡,"加朗"(位于梅里雪山的西藏中部)藏语意思就是"通往汉地和印度的地方"。当地的藏民同我们一起跳锅庄和弦子舞时,歌中反复咏叹着:
  大理是个美丽的地方
  洱海的茶叶遍香
  请将哈达和酥油留下
  把我们的歌带回你的家乡
  印度是孔雀的故乡
  孔誉之地光芒万丈
  那地方还有檩香
  ……
  还有如在小中甸、乡城、盐井都还留有纳西村,这些村的风俗已接近藏族。拿小中甸村来说,村民平常都恪守藏族习俗,通用藏语交际。但现今老一辈的人还能说纳西语。在我们调查过的一些藏族村寨,有"烧猪毛(刹猪后不烫毛)"、上门女婿另取"喜名"的白族旧俗。乡城、盐井的藏族说他们选梯田、打梁引水、烧砖瓦的技术最初是从纳西族哪儿学来的。在乡城,还能见到纳西族的城堡遗址及现存的纳西式房屋。"茶马古道"上的一些藏族的丧葬就包括天葬、水葬、火葬、土葬等等,中甸县、德钦县等地的许多借词多来自汉语云南方言,这就说明了"茶马文化"特性--流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833

453 小时

在线时间

2187

回帖

高级会员

红宝石元勋勋章

积分
2833

Medal No.6

QQ
 楼主| 发表于 2005-2-25 23:02 | 显示全部楼层
佛教作为一种文化,显然是随"茶马古道"传播进来的,由于"茶"的价值,其交易可获很高利润,佛教也就伴"茶马"商道而流布,寺庙也就随着商业的发展而兴盛起来,僧众的地位也就伴随着经济的繁荣而显赫起来。"稻作文化"、"茶文化"等等一列文化的兴盛自有其中心,兴盛的中心正是滇域的红土高原,这就造成滇域有"文化水域"之称,"物质文化"的发展必然引起商业的兴起,而商业最基本的要求就是必须要"流动",元人郭松年《大理行记》描述到:"此邦之人,西去天竺为近,其俗尚浮屠法,家无贫富,皆有佛堂,人不以老壮,手不释数珠。一岁之间,斋戒几半,绝不菇劳饮酒,至斋毕乃已。沿山寺宇极多,不可殚纪。"《新纂云南通志o宗教考》认为:"滇之佛教,传闻于汉、晋,兴隆于唐、宋。"此说应当大致可信。滇域的"茶马古道"可以说兴于汉、晋,其路辐射成众多的"道"以佛教会合点大理为中心,它可达丽将、中甸、福贡,跨金沙江、澜沧江、怒江进入西藏、尼泊尔、印度,从佛教(大乘佛教)传播的路线来看,许多同"茶马古道"是重合的,如大理的宗圣寺、剑川石窟、宾川鸡足山、中甸归化寺、的秦东竹林寺、西藏碧土寺、左贡寺、田安寺、昌都向巴林寺、类乌齐喝玛丹萨寺等等,这些寺都是沿"茶马故道"修建而成的。一般来说,滇西北的广大地区,信仰的宗教是自由身的原始宗教和由印度传来的大乘佛教汇流而成的,而大乘佛教在中国又形成汉传和藏传佛教,"茶马古道"上二者又交会。大乘教是从部派佛教中孕育出来的,它要求回归释迦的原始佛教的精神,革新佛教教义。大乘的意思就是谁都能够乘坐、容纳大众、属于大众的佛教,以普渡众生为其终极目的。大乘教将释迦的存在超历史化、超人格化,而且释迦的神格、精神具体化,产生了东师、大日、阿弥陀等一系列的佛。大乘扩大了菩萨成佛以前的修行方法,为芸芸众生提供了各种手段来实现成佛的目的,人人具有佛性,人人都能成佛。大乘教在茶马古道上的传播比较广,在藏区它同藏民族的本教结合而成了喇嘛教。大乘教传入滇域,正是"茶马古道"繁盛的时期,它远传到云南的丽江、大理、楚雄一带。在纳西族的宗教典籍东巴经中有大量的大乘教借词,而且可以明显的看出藏语在其中所起的作用。如"丁巴什罗"、"东巴"、"能科"以及"参禅"、"金刚杵"、"天尊"等等。从这里面可以看到汉传佛教、藏传喇嘛教、纳西东巴教三者通过"茶马古道"所进行的"融合"。另外,小乘教也流入了这一地区。有一个叫"释里达多"的印度摩迦陀阿叱力僧,曾沿滇藏"茶马古道"到大理一带传教。《滇释记》载:"赞陀崛多尊者又曰释里达多,西域人,自摩迦陀国来,又号摩迦陀,游化诸国,到鹤庆又腾越州至宝峰山、长洞山二处,阐喻迦法、传阿叱力教。"这释里大多到大理一带,约在公元八世纪。
  对滇西北一带的藏传佛教文化可以以迪庆州香格里拉的归化寺为例进行描述。
  进入滇西北藏区,在浓浓的酥油茶味中,我们意识到,这是一个拥有独特民族文化、风俗习惯以及具备最充实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的特殊区域。在这块"茶马古道"必经地及茶马交易的藏民族集聚地,我们发现了藏文化同滇域文化的相似性和藏文化自身的特异性。藏民族的文化、语言、宗教紧密结合,这些我们可以从滇域藏文化的积淀地归化寺中看到。
  宗教对于藏民来说,无疑更具一种特殊的意义。他算是藏族的一种精神支柱。藏文化之所以独具魅力,宗教文化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教徒们一生著书建寺,传播文化,而且广收弟子。他们有着严格的戒律,具有完备开放的教学组织,有着自身的佛教哲学基石,讲求所谓的"缘起性空"等观念。显然,他们创立了及完备、精细的教义教法体系。当然,这些教徒懂得同世俗人民的联系,因而能够在群众中受到普遍的欢迎。这里所看到的归化寺,便属喇嘛教。其实"喇嘛"一词并非是指所有僧侣,他仅仅是指尊师而言。
  宗教活动的主要内容是僧侣和隐修者们的事,对于一般信仰者来说则是高不可攀的。后者深刻的信仰是以僧侣为基础的。世俗信仰者们一般并不参加宗教性服务和仪轨,仅仅是有时作为普通旁观者而出席。他们既不去听不道,也不再私下个人作祈祷。他们属于那些思想之根的等级不允许超越"世俗真谛"的阶层,他们仅仅希望改进自己的羯摩,即在来世活动的成果。所以,他们的宗教活动主要就在于积累功德,其手段是向寺庙和贫穷者布施,在神像面前点灯,朝圣进香或围着圣物周围转运,要求喇嘛们祝福和施展魔法。
  归化寺不用说自是集迪庆藏族造型文化艺术的大成,是藏族文化的博物馆。他是请圣祖康熙和五世达赖所敕在康区建"十三林"中之一的噶丹颂赞林,其造型属典型的藏式碉楼式建筑群。寺依佛屏山而建,因而气派非凡。对于看惯内地寺庙的人来说,一见它自然会产生亢奋的心情。
  据说,在固始汗和达赖五世时期,康区灾害频繁,连续七年粮食无收获,众生陷入苦海,一时俗民不守法,僧侣不顾清规,僧众四处流落,民心惶惶。对此,固始汗和达赖占卜问卦,决定在康区建"十三林"。选寺址时,由达赖五世占卜定址,得谶示:"林木深幽现清泉,天降金鹜嬉其间。"果然,现归化寺地,有清泉淙淙,春夏不溢,秋冬不涸。寺于藏历第一饶迥阴土羊年(公元1679年)破土动工,阴铁鸡年(公元1681年)峻工。达赖五世赐名"噶丹松赞林"。"噶丹"表示与黄教祖师宗喀巴首建噶丹寺有相承关系,"松赞林"意天界三神游戏地。东面则建"拉吹(山神台)",象征色拉寺。西面建松匹林拉吹,象征哲蚌寺,同拉萨三大寺同在。葛丹寺建成后,达赖五世供八尺包全释迦牟尼铜像一尊,五彩金汁绘佛像唐卡十六轴,还有贝叶经等作为寺庙宝物。
  寺庙里的老僧人至今还讲述者七世达赖与归化寺的故事:六世达赖不幸飞升,蒙古和硕特部藏王拉藏汗找寻到一个叫意希嘉措的孩子为六世达赖的转世灵童,顶替六世达赖。此举引起三大寺僧众的反对,称意希嘉措为假达赖,而真的七世传世灵童已于藏历第二绕迥阳土鼠年(公元1708年)七月十九日吉时诞生于康区理塘。拉萨三大寺僧众祈神求卜,派人暗访,因法缘相同,在理塘的达赖灵童。可七世达赖却数未满,险遭拉藏汉毒手,出奔中甸松赞林避难,七世达赖住白马的岗神台,此有"峨媚"仙湖,是奶子河的源头。七世达赖有言:我向往这幅美之地良久,今日如愿,天赐之福。本境山神因七世达赖莅临,甚为荣幸,常以牦牛鲜奶供奉。灵童法相不凡,聪颖绝伦,转以牛奶敬水源,祈祷河水为乳汁,哺育众生,从此说河有奶子河之名。七世达赖住中甸松赞林数年,劫难满,于藏历铁鼠年(公元1720年)回拉萨行坐床礼,被加封"宏法党众"的尊号。此时归化寺进入极盛时期,大兴土木,扩展成颇像布达拉宫风格的寺庙群。全寺占地约五百亩,有椭圆形城坦,门五道。扎仓、吉康两主寺居中央,座北朝南,五层藏式碉楼建筑。上层镀金铜瓦,殿宇屋角为兽吻飞檐。下层大殿有楹108根,为斗拱金刚杵柱金刚梁。大殿能容一千六百人念经,左右辟为藏经的"万卷橱",正殿前供五世达赖铜像,后殿供宗喀巴、弥勒佛、弥勒佛、七世达赖铜像。中层有拉康巴间,分别为诸神殿,内有静室、膳室等。内壁回廊雕饰精美,壁画五彩缤纷。上层正楼有精舍佛堂,供养五世达赖和七世布施,供养名贵佛像,贝叶经卷、唐卡、传寺法器等。一九五五年前,归化寺有度碟喇嘛一千二百二十六人,其中活佛十一人,现有喇嘛五百余人,健在活佛二位。归化寺最热闹的活动要算(格都节)"跳神"。
  "跳神"活动源于桑耶寺落成之时,即公元八世纪,从此便在藏区的各喇嘛寺流行。藏语音"巴强",意思就是跳面具舞。在远古的时代,藏区人民就有戴着各种野兽和畜牲的头骨和头皮进行跳舞的习俗。大约是在八世纪,西藏的桑耶寺建成的庆典上,使用漆布面具,以后,面具舞便成了宗教庆典上的活动之一。千百年来,随着佛教的弘扬,在藏传佛教仪式中,藏族的面具艺术和面具舞逐步系统化、艺术化。而各个教派之间的面具制作和跳法、意义等又有所不同,各个寺庙的活佛根据他自己的想法和梦中的事情加以新的改进,使这门宗教艺术更加丰富,既有其传承性,又有其变异的一面,各地都在藏传佛教的大前提下,发展了面具艺术和面具舞蹈。
  在藏传佛教寺院中跳面具舞,主要是庆祝一年的丰收,祈祷来年的太平,驱除一切邪恶势力。藏区面具舞一般都在藏历的11月29日跳,名叫"格都"。但是,由于各地区的气候及收获季节不尽相同,因此,时间也有所出入。如:中甸归化寺的"格都"改为阴历的11月29日,比拉萨提前一个月,德钦县东竹林寺则改在阴历的9月,在僧置节上举行跳面具舞的活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833

453 小时

在线时间

2187

回帖

高级会员

红宝石元勋勋章

积分
2833

Medal No.6

QQ
 楼主| 发表于 2005-2-25 23:05 | 显示全部楼层
  面具舞中以青牛头为首领,名叫"当青曲吉",统称"羌奔",形似青牛头,代表阎罗王,其次还有红、黄、蓝等阎罗王。舞中还有黑帽共16位,代表吐蕃时期刺杀最后一任赞普"郎达玛"者;笑和尚,藏语"哈香",代表后弘时期汉地僧人到藏区传教者,其形象仿安徽九龙山笑和尚(弥勒佛)。还有寿星老人"弥次仁"面具,只表明在佛教界,藏汉之间的友好往来和艺术交流的历史;仙女主仆仨,主为仙女"拉姆",仆为猴子(黄色)和鲸(青色);枯骨四枷,"格里",代表寒林(坟地)之主,传说每200个死者方能凑为一个骨节,要凑齐一具枯骨,自诩41,600个死者,所以,枯骨多的地方,坟场也就好大;护法神"松玛",是为佛教及各教派寺院的护法神,中甸县松赞林寺的护法叫"西超",据说原为黄霍尔的护法,后又被黄教供为护法神,他与格萨尔有前后冤仇之说;另外,还有乌鸦、马鹿、白登拉姆、阿孜拉(小丑)等面具,各有其代表意义;在中甸县的松赞林寺;过去还有过虎与牦牛争斗的一场面具舞蹈,因其象征战争与动乱,鉴于中甸在解放前夕兵乱甚多,松谋活佛废除了这一内容,表示杜绝兵荒马乱事件的发生,以保社会稳定,这也体现了佛教界高僧大德体恤民众,而进行改革的一面。
  藏传佛教面具舞中所用乐器为:1.唢呐。2.必钹(中甸县归化寺的大钹价值高达五百对犏牛价),四川理塘长青春科尔寺曾有一对大钹号称"世界一半"。3.长号。长号(有音吹、浊吹和高五度清吹几种吹奏法)。4.人骨号(据说是用属虎18岁少女腿骨做成)。5.白螺号等。以佛教会合点大理为中心,它可达丽将、中甸、福贡,跨金沙江、澜沧江、怒江进入西藏、尼泊尔、印度,从佛教(大乘佛教)传播的路线来看,许多同"茶马古道"是重合的,如大理的宗圣寺、剑川石窟、宾川鸡足山、中甸归化寺、的秦东竹林寺、西藏碧土寺、左贡寺、田安寺、昌都向巴林寺、类乌齐喝玛丹萨寺等等,这些寺都是沿"茶马古道"修建而成的。一般来说,滇西北的广大地区,信仰的宗教是自由身的原始宗教和由印度传来的大乘佛教汇流而成的,而大乘佛教在中国又形成汉传和藏传佛教,"茶马古道"上二者又交会。大乘教是从部派佛教中孕育出来的,它要求回归释迦的原始佛教的精神,革新佛教教义。大乘的意思就是谁都能够乘坐、容纳大众、属于大众的佛教,以普渡众生为其终极目的。大乘教将释迦的存在超历史化、超人格化,而且释迦的神格、精神具体化,产生了东师、大日、阿弥陀等一系列的佛。大乘扩大了菩萨成佛以前的修行方法,为芸芸众生提供了各种手段来实现成佛的目的,人人具有佛性,人人都能成佛。大乘教在茶马古道上的传播比较广,在藏区它同藏民族的本教结合而成了喇嘛教。大乘教传入滇域,正是"茶马古道"繁盛的时期,它远传到云南的丽江、大理、楚雄一带。在纳西族的宗教典籍东巴经中有大量的大乘教借词,而且可以明显的看出藏语在其中所起的作用。如"丁巴什罗"、"东巴"、"能科"以及"参禅"、"金刚杵"、"天尊"等等。从这里面可以看到汉传佛教、藏传喇嘛教、纳西东巴教三者通过"茶马古道"所进行的"融合"。另外,小乘教也流入了这一地区。有一个叫"释里达多"的印度摩迦陀阿叱力僧,曾沿滇藏"茶马古道"到大理一带传教。《滇释记》载:"赞陀崛多尊者又曰释里达多,西域人,自摩迦陀国来,又号摩迦陀,游化诸国,到鹤庆又腾越州至宝峰山、长洞山二处,阐喻迦法、传阿叱力   教。"这释里大多到大理一带,约在公元八世纪。
  对滇西北一带的藏传佛教文化可以以迪庆州香格里拉的归化寺为例进行描述。
进入滇西北藏区,在浓浓的酥油茶味中,我们意识到,这是一个拥有独特民族文化、风俗习惯以及具备最充实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的特殊区域。在这块"茶马古道"必经地及茶马交易的藏民族集聚地,我们发现了藏文化同滇域文化的相似性和藏文化自身的特异性。藏民族的文化、语言、宗教紧密结合,这些我们可以从滇域藏文化的积淀地归化寺中看到。
  宗教对于藏民来说,无疑更具一种特殊的意义。他算是藏族的一种精神支柱。藏文化之所以独具魅力,宗教文化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教徒们一生著书建寺,传播文化,而且广收弟子。他们有着严格的戒律,具有完备开放的教学组织,有着自身的佛教哲学基石,讲求所谓的"缘起性空"等观念。显然,他们创立了及完备、精细的教义教法体系。当然,这些教徒懂得同世俗人民的联系,因而能够在群众中受到普遍的欢迎。这里所看到的归化寺,便属喇嘛教。其实"喇嘛"一词并非是指所有僧侣,他仅仅是指尊师而言。
  宗教活动的主要内容是僧侣和隐修者们的事,对于一般信仰者来说则是高不可攀的。后者深刻的信仰是以僧侣为基础的。世俗信仰者们一般并不参加宗教性服务和仪轨,仅仅是有时作为普通旁观者而出席。他们既不去听不道,也不再私下个人作祈祷。他们属于那些思想之根的等级不允许超越"世俗真谛"的阶层,他们仅仅希望改进自己的羯摩,即在来世活动的成果。所以,他们的宗教活动主要就在于积累功德,其手段是向寺庙和贫穷者布施,在神像面前点灯,朝圣进香或围着圣物周围转运,要求喇嘛们祝福和施展魔法。
  归化寺不用说自是集迪庆藏族造型文化艺术的大成,是藏族文化的博物馆。他是请圣祖康熙和五世达赖所敕在康区建"十三林"中之一的噶丹颂赞林,其造型属典型的藏式碉楼式建筑群。寺依佛屏山而建,因而气派非凡。对于看惯内地寺庙的人来说,一见它自然会产生亢奋的心情。
  据说,在固始汗和达赖五世时期,康区灾害频繁,连续七年粮食无收获,众生陷入苦海,一时俗民不守法,僧侣不顾清规,僧众四处流落,民心惶惶。对此,固始汗和达赖占卜问卦,决定在康区建"十三林"。选寺址时,由达赖五世占卜定址,得谶示:"林木深幽现清泉,天降金鹜嬉其间。"果然,现归化寺地,有清泉淙淙,春夏不溢,秋冬不涸。寺于藏历第一饶迥阴土羊年(公元1679年)破土动工,阴铁鸡年(公元1681年)峻工。达赖五世赐名"噶丹松赞林"。"噶丹"表示与黄教祖师宗喀巴首建噶丹寺有相承关系,"松赞林"意天界三神游戏地。东面则建"拉吹(山神台)",象征色拉寺。西面建松匹林拉吹,象征哲蚌寺,同拉萨三大寺同在。葛丹寺建成后,达赖五世供八尺包全释迦牟尼铜像一尊,五彩金汁绘佛像唐卡十六轴,还有贝叶经等作为寺庙宝物。
  寺庙里的老僧人至今还讲述者七世达赖与归化寺的故事:六世达赖不幸飞升,蒙古和硕特部藏王拉藏汗找寻到一个叫意希嘉措的孩子为六世达赖的转世灵童,顶替六世达赖。此举引起三大寺僧众的反对,称意希嘉措为假达赖,而真的七世传世灵童已于藏历第二绕迥阳土鼠年(公元1708年)七月十九日吉时诞生于康区理塘。拉萨三大寺僧众祈神求卜,派人暗访,因法缘相同,在理塘的达赖灵童。可七世达赖却数未满,险遭拉藏汉毒手,出奔中甸松赞林避难,七世达赖住白马的岗神台,此有"峨媚"仙湖,是奶子河的源头。七世达赖有言:我向往这幅美之地良久,今日如愿,天赐之福。本境山神因七世达赖莅临,甚为荣幸,常以牦牛鲜奶供奉。灵童法相不凡,聪颖绝伦,转以牛奶敬水源,祈祷河水为乳汁,哺育众生,从此说河有奶子河之名。七世达赖住中甸松赞林数年,劫难满,于藏历铁鼠年(公元1720年)回拉萨行坐床礼,被加封"宏法党众"的尊号。此时归化寺进入极盛时期,大兴土木,扩展成颇像布达拉宫风格的寺庙群。全寺占地约五百亩,有椭圆形城坦,门五道。扎仓、吉康两主寺居中央,座北朝南,五层藏式碉楼建筑。上层镀金铜瓦,殿宇屋角为兽吻飞檐。下层大殿有楹108根,为斗拱金刚杵柱金刚梁。大殿能容一千六百人念经,左右辟为藏经的"万卷橱",正殿前供五世达赖铜像,后殿供宗喀巴、弥勒佛、弥勒佛、七世达赖铜像。中层有拉康巴间,分别为诸神殿,内有静室、膳室等。内壁回廊雕饰精美,壁画五彩缤纷。上层正楼有精舍佛堂,供养五世达赖和七世布施,供养名贵佛像,贝叶经卷、唐卡、传寺法器等。一九五五年前,归化寺有度碟喇嘛一千二百二十六人,其中活佛十一人,现有喇嘛五百余人,健在活佛二位。归化寺最热闹的活动要算(格都节)"跳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63

105 小时

在线时间

105

回帖

会员

积分
463
发表于 2005-2-25 23:05 | 显示全部楼层
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833

453 小时

在线时间

2187

回帖

高级会员

红宝石元勋勋章

积分
2833

Medal No.6

QQ
 楼主| 发表于 2005-2-25 23:08 | 显示全部楼层

  "跳神"活动源于桑耶寺落成之时,即公元八世纪,从此便在藏区的各喇嘛寺流行。藏语音"巴强",意思就是跳面具舞。在远古的时代,藏区人民就有戴着各种野兽和畜牲的头骨和头皮进行跳舞的习俗。大约是在八世纪,西藏的桑耶寺建成的庆典上,使用漆布面具,以后,面具舞便成了宗教庆典上的活动之一。千百年来,随着佛教的弘扬,在藏传佛教仪式中,藏族的面具艺术和面具舞逐步系统化、艺术化。而各个教派之间的面具制作和跳法、意义等又有所不同,各个寺庙的活佛根据他自己的想法和梦中的事情加以新的改进,使这门宗教艺术更加丰富,既有其传承性,  又有其变异的一面,各地都在藏传佛教的大前提下,发展了面具艺术和面具舞蹈。
  在藏传佛教寺院中跳面具舞,主要是庆祝一年的丰收,祈祷来年的太平,驱除一切邪恶势力。藏区面具舞一般都在藏历的11月29日跳,名叫"格都"。但是,由于各地区的气候及收获季节不尽相同,因此,时间也有所出入。如:中甸归化寺的"格都"改为阴历的11月29日,比拉萨提前一个月,德钦县东竹林寺则改在阴历的9月,在僧置节上举行跳面具舞的活动。
  面具舞中以青牛头为首领,名叫"当青曲吉",统称"羌奔",形似青牛头,代表阎罗王,其次还有红、黄、蓝等阎罗王。舞中还有黑帽共16位,代表吐蕃时期刺杀最后一任赞普"郎达玛"者;笑和尚,藏语"哈香",代表后弘时期汉地僧人到藏区传教者,其形象仿安徽九龙山笑和尚(弥勒佛)。还有寿星老人"弥次仁"面具,只表明在佛教界,藏汉之间的友好往来和艺术交流的历史;仙女主仆仨,主为仙女"拉姆",仆为猴子(黄色)和鲸(青色);枯骨四枷,"格里",代表寒林(坟地)之主,传说每200个死者方能凑为一个骨节,要凑齐一具枯骨,自诩41,600个死者,所以,枯骨多的地方,坟场也就好大;护法神"松玛",是为佛教及各教派寺院的护法神,中甸县松赞林寺的护法叫"西超",据说原为黄霍尔的护法,后又被黄教供为护法神,他与格萨尔有前后冤仇之说;另外,还有乌鸦、马鹿、白登拉姆、阿孜拉(小丑)等面具,各有其代表意义;在中甸县的松赞林寺;过去还有过虎与牦牛争斗的一场面具舞蹈,因其象征战争与动乱,鉴于中甸在解放前夕兵乱甚多,松谋活佛废除了这一内容,表示杜绝兵荒马乱事件的发生,以保社会稳定,这也体现了佛教界高僧大德体恤民众,而进行改革的一面。
  藏传佛教面具舞中所用乐器为:1.唢呐。2.必钹(中甸县归化寺的大钹价值高达五百对犏牛价),四川理塘长青春科尔寺曾有一对大钹号称"世界一半"。3.长号。长号(有音吹、浊吹和高五度清吹几种吹奏法)。4.人骨号(据说是用属虎18岁少女腿骨做成)。5.白螺号等。
  各藏传佛教寺院中都有专有的全过程舞谱,跳舞者要根据所扮神祉的形象,遵照舞谱而跳,器乐伴奏者亦据舞谱而奏,不得有误。舞谱中有如"三九式"、"狂风怒吼"等名目。"三九式"跳时1、2、3、4、5、6、7、8、9……1、9、2、9、3、9,口诵之,足蹈之,还时常口诵"扎格崩仲"(意为制平怨敌)等咒语,在跳舞的同时,还有向诸山神、地方神默念祈祷的咒文。谱子总括了跳舞法、奏法、打击乐、咒语、祈文等。音乐低沉、庄重。除枯骨四枷与马鹿外,舞蹈缓慢而严肃,有所向无敌之气概。舞者手中有的持金刚杵,有的持金铃,有的持彩箭,都按所扮神祈身份和舞蹈内容来使用。
  《噶丹松赞林之舞谱、号谱、响乐全晰明镜》(藏文舞谱)中,各位面具出场此第与所跳舞蹈种类如下:
  1."阿孜拉"(丑角)出场,乐队击大鼓,碎奏,默念"扎格崩仲",意为"制平冤敌"(后同);
  2."全角与阎王"出,跳"隆纳簇木",意为"黑风怒吼"(后同);
  3."后二位阎王"出,"扎格崩仲";
  4."杂直、杂尼"两位出,"扎格崩仲";
  5."救主自在天与娘娘"出;
  6."护法神"与"乌鸦"出;
  7."鹿子"两位出,跳"见竹可罗",意为"六饰法轮";
  8.第一对"夜叉"出,跳"隆纳簇木";
  9.第二对"夜叉"出,跳"见竹可罗";
  10."女神(仙女)主仆仨"出,跳七八式;
  11."杂直"又出,击大鼓,碎奏,跳"扎格崩仲";
  12."斯削姆(金箔者)"出,跳法与"杂直"同;
  13."鹿子"结束后过路激烈;
  14."枯骨四枷"出;
  15."舞长当青曲吉"(青牛头)领头,跳"狂风怒吼",转"制平冤敌";
  16."阎王"领头,跳"六饰法轮";
  17."大自在天娘娘"领头,跳"狂风怒吼";
  18.第二对"夜叉"领头,跳"单一九式";
  19."天王"领头,跳"九三式";
  20."黑帽"出,跳、转;
  21."舞长"(青牛头)又出,乐队击大鼓,碎奏。
  在谱子中,还有舞者和乐队均应默诵的祈文是:上师本尊师三宝,啊!四传承的众神们,呜!殊圣世尊如来佛,呜!上供酒茶奶,供品请笑纳,呜!请做我的身与肩,啊!做这缺肢者的救主!古拉嘿……如来殊尚之法宝,呜!法王与同众侍巨,呜!无外护法褚大海,呜!上供×××请做救主。没比腹肩更高者。呜!唤起悟识一切的心,呜!上敬供品也繁多,呜!各种粮油价昂贵,呜!请今天与我伴行。
  在谱子中,还明确标有大钹五种击法,大号三种吹奏法,大鼓两种击法。
  上述"隆纳簇木"等,一是跳者的舞蹈名目,同时也应默默诵念。
  "跳神"活动场面颇为壮观,场上香烟缭绕,时隐时现,再加上庄严的法号声,给活动增添了种种的神秘氛围,僧众头戴各种面具,穿着绘有各色图案的长袍,手持格式法器,随鼓钹法号的节奏起舞。面具狰狞恐怖,令人望而生畏,是护法神的化身。"跳神"活动的最高潮是从大殿顶上撒下一幅巨大的护法神唐卡画,让人们朝拜,以图驱鬼消灾,祈求来年吉祥如意(见木霁弘、陈保亚等6人著《滇藏川"大三角"文化探秘》云大出版社1992年4月)。
  以上所述,清楚的可以看到,由于"茶马古道"的存在,"茶文化"得以发扬光大,这就促使了佛教的传播,而佛教本身也极大的刺激了文化艺术的发展。滇西北藏区的藏传文化艺术给整个的滇域文化增添了几多的亮色,使其更加显得繁盛而富于变化,无形中丰富了滇文化中更深一层的思想意识和审美理想,虽是宗教的,却有其合理的内核。
"茶马古道"所串连的地区,以众多的民族文化为"背景",虽以"茶"的交易为核心,它仍是一种商业活动,而这种商业活动必然要带来文化的繁荣。对外交流,一方面是要把自己的"东西""淌"出去,另一方面是要让外面的"东西"要"流"进来,两者循环往复。
  迪庆的奔子栏是"茶马古道"从滇西北入藏或进川的咽喉之地,因地处金沙江西岸的沙坝上而由此名,藏语的意思是:美丽的沙坝。该村全为藏族,信仰佛教。这里的藏族过节很奇特,过的是"汉式"的春节,春节对奔子栏的藏民来说是一年中最隆重的节日,而藏历新年在这里却不盛行。当地藏胞借春节以表达自己美好的祝愿。从正月初一到正月十五,整个节庆活动热闹非凡,使你想到这是中原的某个农村中的春节。
  除夕之夜在炮竹声中隐去……(引见方震东《迪庆奔子栏藏族的春节》),乘着酒兴,转到初一,儿童、大人穿红着绿,"开创"一年的新始。此时,晚辈们便着礼品去给长者拜年,当然,年长者也准备了不少的"压岁钱"给小孩以示对其祝福。做客的人也开始串门访亲了。晚上便是青年男女的良辰美景,弦子、锅庄跳得"日月无光"。
初二,全体村民,以家为单位,带着礼品去活佛处拜佛以求活佛保佑,而活佛则给来人一根吉祥线和糖果,以表新年吉祥如意。
  初三或初四,主要是上坟的日子。这天,父系家族的所有成员,都要来到祖坟地上,各家准备一些好的,先给先辈祭上酒、茶,在点上油灯,并将各家好吃的撒一些在坟旁,然后大家一起给先辈磕头,最后坐拢一起,相互品尝美味佳肴。
  初五、初六这两天,主要是朝拜神山的日子。位于村子西北方向的日尼(心山)、奔子栏、书松一带的村民奉之为山神,称之为"日尼巴乌都吉"意为"心山英雄金刚"。传说对岸中甸和德荣两县交界的巴拉格雪山,是日尼巴乌都吉的妻子,两人因发生争执而积怨,巴拉格宗为了让金沙江冲毁日尼巴乌都吉保护下的奔子栏,便放出一头黄牛堵在金沙江中,想让江水从丈夫西边流下,日尼巴乌都吉则派一批绿马横挡在西边,金沙江水拐了一道湾后,依然从东边流过,保护住了奔子栏,现在在上山求神的路山仍可看到传说中的黄牛和绿马两个山坡,以此,奔子栏的村民对于日尼巴乌都吉就特别敬重,在他们的心目中,山神既是保护之神,又是无所不能的象征,所以,每年的正月初五或初六前后,大凡心中有所希冀的村民(以青年人为主),都要到神山朝拜,以求得山神保佑,事事如愿。所有人都要早起,天不亮就出发。男的一直要从山脚爬到山顶,在山顶烧香磕头,更换金幡,跪在神碑前悄声说出自己的心愿。女人只能爬到半山腰,在那里祈祷或绕山脚传经拜佛,山腰上有山神的阳具,不会生育的女人就可到那儿求神赐子。
  在普天同庆,欢欢喜喜过春节的愉快日子里,受日尼巴乌都吉保护的奔子栏村民们,当然不会忘记他们的山神,他们希望山神来年更为强胜,给他们带来吉祥如意,使经商者的生意兴隆,农民粮食丰收,学生学习进步,年轻人能找个称心如意的对象,等等。所以,在春节中,他们所进行的节目中最重要最隆重的庆山神、敬山神、与神同乐的"拉斯"活动,这一"拉斯"活动将节日气氛推向了高潮。天刚亮,男的穿上传统白绸上前,身着楚巴,头带金边帽,穿上藏靴,系上藏刀。当太阳闪出尖时,他们带着全村人民的心愿,穿戴整齐,乘车出发,来到离村大约十三公里神山脚下的一块平台给山神烧香。据说,从前交通不便时,人们是骑马前往的。
  女人们送走了男人,就开始忙乎起来,先用彩色丝线把头发编好盘于头顶,上身内着长袖绸补助,外罩图案大方,质地考究极为鹭的坎肩,下着 地百褶围裙,腰缠毛织百花带,佩带金银镶珊瑚的长垂耳环,胸挂银质护身佛盒,最后头上用长条红布盘好,颇具古香古色之美,大家兴高采烈的来到传统接待男人们的各条路口、叉口列队迎接。男人们乘车归来,在村口下车列队沿村中的小道而来,每到一个路口,女的载歌载舞相迎,捧酒迎接,男人们由年长的献上洁白的哈达,举杯敬神,以示吉祥,然后又到下一个路口,最后,男女全部来到村口的圣地,在香烟袅袅之中绕圣地三圈,再到事先准备好的跳舞场地,男女分开各自围成大圆圈,女的手拉手,男的肩并肩,翩翩起舞,附近村庄的人们也来观看,热闹无比,人们跳啊,唱啊,一直通宵达旦……
  这就是奔子栏的"春节",佛教、东巴教、自然崇拜,中原的敬神活动及多样民族的习俗合在一起了,这就是"茶马古道"的文化,是滇域文化中独放一枝的奇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833

453 小时

在线时间

2187

回帖

高级会员

红宝石元勋勋章

积分
2833

Medal No.6

QQ
 楼主| 发表于 2005-2-25 23:10 | 显示全部楼层
  以上从四个方面述说了"茶马古道"的文化。"茶马古道"以"茶文化"为其独特的个性显现了滇文化的文明之光,它在亚洲的传播中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她扎根于滇域的大山峡谷之中,维系着众多的民族文化集团,她具有颇顽强的生命力,可以说她在滇域文化的历史上写有光辉的一页。
  据统计,英国人每10人中有8人饮茶,一年消耗茶叶20万吨。英国人喝茶"千奇百怪",他们的加味茶,先用开水冲开茶,加上橙片、玫瑰、茉莉,制成伯爵红茶、玫瑰红茶、薄荷茶、茉莉红茶、威士忌红茶、果茶红茶、蜂密红茶,等等。英国史书载:茶是五千多年前由中国的神农发现的。一天,神农坐在一棵树下烧水,树上一片叶子落进水罐,于是就有了世界上第一杯茶。其实第"一杯茶"从滇域产生以后,逐渐"扩张",形成了"茶文化",而"茶文化"又由"茶马古道"负载,因此,形成了滇域文化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73

1 小时

在线时间

1257

回帖

会员

积分
473
QQ
发表于 2005-2-26 03:32 | 显示全部楼层

好                   贴

终于贴完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832

210 小时

在线时间

1932

回帖

高级会员

积分
1832
发表于 2005-2-26 10:06 | 显示全部楼层
长见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833

453 小时

在线时间

2187

回帖

高级会员

红宝石元勋勋章

积分
2833

Medal No.6

QQ
 楼主| 发表于 2005-2-26 10:2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文从四个方面论述了茶马古道的来龙去脉,并对其文化进行论述,认为茶马古道是:1.文明文化传播;2.商品传播渠道;3.中外交流通道;4民族迁徙之路;5.佛教东渐之路
  

  文章作者为云南大学木霁弘教授。

[此帖子已被 老博 在 2005-2-26 10:36:04 编辑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中普网 ( 滇ICP备11005155号-1 )

GMT+8, 2024-7-30 05:17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