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普论坛,中普网,普洱茶论坛,云南普洱茶,普洱茶论坛,中普

普氏 发表于 2009-8-24 11:30

【原创】普洱茶储存转化的重要理论——内发酵理论

内发酵理论
      通过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我们了解到,普洱茶是一种有生命的茶,不论是熟茶在渥堆完成之后、还是生茶在自然陈化过程中,都会发生一种由微生物参与的极其复杂而又缓慢的生物化学反应,我们把这个反应称之为后发酵。
      为帮助茶友们更好的理解后发酵过程,我们引入一个全新的概念,“内发酵”以及与之相对的“外发酵”。我们把与之配套的一系列解释、形容的内容统称“内发酵理论”。“内发酵理论”是我茶庄的首创和独创,是我们大量劳作、实践、观察、分析、总结得出的智慧结晶。希望如果有读者转帖、引用、转述的,能够尊重我们的劳动和创造。同时也欢迎读者对我们的“内发酵理论”提出批评和指正,使之更加的准确和完善!
      我们把后发酵过程中能“看见”的部分称为“外发酵”,把“看不见”的部分称为“内发酵”。外发酵的特征是会改变茶叶的外观和结构,它会使干茶的色泽加深,汤色加深、变红、变得更红,叶底的颜色也会有明显的变化,它还会改变茶叶的机构,使之失去弹性。当外发酵过度时,可以从叶底的结构看出,叶底碳化,又称烧心,叶底手感有明显的硬颗粒感;或者是叶底泥化,用手轻搓叶底,叶底会被很容易的碾成稀泥状。烧心和泥化都是外发酵过度的表现。内发酵同样会使茶叶的物质发生变化,只是这些变化很难从外观上看出来。内发酵会使茶汤更加透亮,茶叶的香气更低沉内敛而富于变化,茶汤的滋味更加醇和细腻,苦涩味降低。较长时间的内发酵会使茶叶的汤色变得像油一样的透明而且有些“稠”,苦涩味大大降低,回甘更强,生津明显,一些新生长出的香气伴随陈香,有的出现荷香、有的出现药香、有的则出现类似橄榄的香气。汤色、口感、滋味的变化显著,而干茶和叶底则没有明显的变化。
      内发酵和外发酵往往又是同时进行的,只是在不同是时间和环境下,以哪个为主的问题。在熟茶的渥堆,或者在类似湿仓、港仓的环境下,茶的发酵以外发酵为主。储存在北京、昆明等较干的地区的茶则以内发酵为主。相比较而言,外发酵对环境要求严格,必须有适于的湿度和温度,发酵的速度也非常快,效果比较直观。而内发酵对环境没有较严格的要求,靠茶叶从空气中自然吸入的氧气和水分,在茶叶内部缓慢进行。适度的外发酵可以给内发酵提供一个更好的环境因素,加速内发酵进程,又快又好的提升茶叶的品质;而过度的外发酵则会毁掉内发酵进行的环境,从而毁掉茶叶。
      总体而言,外发酵是一个“破坏”的进程,内发酵是一个“建设”的过程。举个例子讲,外发酵像是砸开坚果的硬壳,而内发酵像是坚果内的果仁在缓慢的成长、成熟。适度的外发酵可以帮助我们更容易的吃到果仁,而过度的外发酵则会伤及果仁。而内发酵则决定了坚果里面是否有可口的果仁,所以我们说内发酵是普洱茶后发酵阶段茶叶品质的决定因素。
   通过“内发酵理论”的提出,一方面可以帮助茶友对普洱茶的后发酵过有了一个更为深入的了解,另外对于一些类似“熟茶存放没有意义”“生茶转化要以汤色变红为标准”等等错误、片面的观点就不需要我们去一一否定。

ck_chow 发表于 2009-8-24 14:31

嗯!老熟茶也是很有魅力的。

一支竹 发表于 2009-8-24 17:42

学习:18:

focus 发表于 2009-8-24 21:37

呵呵,什么是发酵?好好查查专业词典……

只有普洱被忽悠地灌上各种名称,轻发酵,重发酵,前发酵,后发酵……换个概念换个挣钱的方法而已

茶的各种化学物质的转化,比如酚等与氧结合慢慢转到酯等,故有香,发酵? 冷笑而过

小文 发表于 2009-8-24 23:43

:titter :titter :titter

漠阳江0509 发表于 2009-8-24 23:45

:48: :48: 呵 各说各的有理:titter

云长如羽 发表于 2009-8-27 08:03

纯属瞎编的名词,随意地冠上“内”“外”的名称,混淆发酵和发霉的概念堆砌出来的东西,鄙视!

普氏 发表于 2009-8-27 09:42

“内发酵”的提出还属新事物、新名词

能不能被广泛接受还不能确定。
接受了,
算是一点点贡献;
不被接受,
是一次实践。

简单的说,
普洱茶的发酵改变了它的内涵,
外发酵部分明显的改变了它的外观和结构,
而内发酵只改变内质,基本不改变外观和结构。

感谢楼上的参与!:handshake

西洋参 发表于 2009-8-27 11:14

原帖由 普氏 于 2009-8-27 09:42 发表 http://bbs.puerh.cn/images/common/back.gif
能不能被广泛接受还不能确定。
接受了,
算是一点点贡献;
不被接受,
是一次实践。

简单的说,
普洱茶的发酵改变了它的内涵,
外发酵部分明显的改变了它的外观和结构,
而内发酵只改变内质,基本不改变外 ...
发酵,有准确的科学定义。不可妄语。
普洱茶的后天陈化,也绝不仅仅是“发酵”这么简单。
如果按照楼主定义的“内发酵”理论,试问,影响此种“内发酵”速度的根本是什么?
起始于哪里?终止于哪里?以什么程度为最佳?

茶·户口 发表于 2009-8-27 12:04

原帖由 普氏 于 2009-8-27 09:42 发表 http://bbs.puerh.cn/images/common/back.gif
能不能被广泛接受还不能确定。
接受了,
算是一点点贡献;
不被接受,
是一次实践。

简单的说,
普洱茶的发酵改变了它的内涵,
外发酵部分明显的改变了它的外观和结构,
而内发酵只改变内质,基本不改变外观和结构。

茶的内质转化了,外观没改变的茶,楼主能否展示一下?其起作用的机制是什么?
页: [1] 2 3
查看完整版本: 【原创】普洱茶储存转化的重要理论——内发酵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