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普论坛,中普网,普洱茶论坛,云南普洱茶,普洱茶论坛,中普

tww809 发表于 2008-5-4 11:54

帮盆、巴达、易武各一饼,倚邦二饼,请价

AYIN 发表于 2008-5-4 22:51

hello

老板:有什么好介绍?短个信

火焰 发表于 2008-5-4 23:46

我的东东给我留好,感谢一下先;另,南糯的价格,请雨兄短信一下.:16:

雨林雨 发表于 2008-5-5 12:51

08春茶小记

      4月底的一日下午,在电闪雷鸣中,顶着狂风,紧急装好最后几袋毛茶,刚拉上防雨帆布,一场暴雨就肆虐而至。久远香驾着车,我们拉了满满一皮卡车茶,从易武一山寨里冒雨走出。这一皮卡车上装的就是三天时间在革登、莽枝、蛮砖和易武购茶的全部收获。
       尽管皮卡车上的防水帆布已经拉得很严密。一路上,两人还是不停地为茶而揪心:风是否会将帆布掀开?茶是否淋湿了?
      身心疲惫地返回景洪时,已是华灯初上,扯开帆布仔细检查,每袋毛茶都无大碍,各自放心归家。
       终于结束了08春茶收购。

[ 本帖最后由 雨林雨 于 2008-5-5 20:29 编辑 ]

雨林雨 发表于 2008-5-5 12:52

08春茶总体印象

         2007年春茶期间,旱情明显;2008年春茶,雨水偏多。应该说前期充足的春雨对茶质还是有一定的影响。与2007年春茶相比,2008年的春茶茶质虽略有逊色,但香气、滋味还算稳定。
    从采摘时期看,古树春茶采摘时期推迟。春节前以为又是一个暖冬年,古树茶园会普遍提早发芽。春节过后出现强降温天气,伴随几场春雨。结果,3月中旬后,版纳各茶区古茶树仅有少量先发。大量古树茶推迟到3月底之4月中旬这段时间发。由于春雨充足,茶树吸收的养分多,最明显的是有的茶区古树茶发芽很集中,在短短几天中古茶树不约而同似的大量发出,许多茶农家显得劳力不足,无法及时采摘鲜叶,致使不少茶叶发老了。
      从鲜叶加工看,2007年,3.5公斤古树茶鲜叶可以加工出1公斤毛茶,个别茶区甚至3.3公斤鲜叶就能加工出1公斤毛茶。而2008年,要3.8至4公斤古树茶鲜叶才能加工出1公斤干毛茶。
   从杀青及揉捻技术看,由于春雨足,茶叶长势旺,加之鲜叶含水两略高正常年份,且春茶采摘期紧凑,今年的春茶红杆现象较为普遍。总的来说,勐海茶区茶农在鲜叶采摘、杀青和揉捻等技艺上,要超过勐腊传统五山茶区(还有一山——攸乐在景洪市辖区内)。传统五山茶农鲜叶采摘极不均匀,在杀青中,将茶叶炒糊的现象少,但茶梗炒不透,揉不透的情况较为普遍。而勐海片区茶农在鲜叶采摘上要更均匀。且不少茶农将鲜叶用锅炒青后,还借助小机器进行揉捻,毛茶条索更紧凑。
   从条索看,充足的春雨和普遍的晚发,让古茶树吸收的养分也更充足。茶叶长势旺盛,毛茶条索总的要比2007年的肥壮。
    从色泽看,由于茶叶鲜叶中的含水量略高于正常年份,加之春茶大量采摘期的阴雨天气,当天能晒干毛茶的好天气不多。总体上看,2008年毛茶色泽普遍偏黑。
    从香气和滋味上看,总体上香气和滋味略有影响:新茶香气不够馥郁,茶汤滋味要淡些,水味较重(与去年春茶相比较而言)。
    从耐泡度看,总体上看,与往年不太明显。但由于鲜叶含水量略高,今年加工出同样重量的毛茶需更多的鲜叶,同重量下的毛茶中,茶叶的数量要更多。加之充足的养分,因此可以预测:今年的茶叶将更加耐泡些。
    再补充一点,从茶价看,价格也从去年的疯狂而趋于理性。古树茶价总体都有下降,但降幅不均,有高有低。



[ 本帖最后由 雨林雨 于 2008-5-8 00:22 编辑 ]

雨林雨 发表于 2008-5-5 12:52

天气变化,忧心茶质

         2008年的春茶,几乎一直在牵挂天气变化中完成。拉尼娜气候导致中国南方出现几十年未遇的雪灾。版纳虽然没有遭受这样恶劣的天气。但受到的影响也是明显的:从1月中旬有了第一场雨,这是自2007年11月初后的第一场雨。这场雨缓解了之前的旱情,但也拉开了这个春季多雨的序幕。
    春节过后,气候开始出现变化:突然开始降温,间或伴随雨水而来,导致版纳自种植橡胶以来,出现了历史上最严重的一次白粉病害。强降温也导致州内近10万亩茶园(主要是新式茶园)受灾。
    由此开始,天气变化对春茶茶质有何影响,一直悬挂于心。每遇下雨,总要电话询问朋友茶山上的一些情况。
         3月7日,巴达山的布朗族朋友来到景洪过“三八”节,带了一小袋春毛茶。3月12日,专门跑了一趟老班章、帮盆和老曼峨,实地了解茶质情况。这些村寨中已经开采了少量老树茶。喝了老班章的茶,感觉味道稍淡了点。在帮盆,一些老茶树也开始发芽。来到老曼峨,也有部分村民采摘了少量春茶。从这些村寨汇集来的信息显示:老树春茶至少要3月底到4月初才可以大量发出。
    后来向南糯山的朋友询问,得到的情况也如此:大树茶都没怎么发。
    今年勐海茶区的老树春茶发得又要早于勐腊片区的。3月28日,到巴达山拉回了2008年的首批春茶。4月6日,上南糯山运回第二批春茶。5日至6日,当地朋友来到帮盆寨,帮我收购鲜叶亲自加工成毛茶。4月8日和9日,朋友前往攸乐和纳卡寻茶。我分得了些今年的攸乐和纳卡茶。4月10日,一场朋友前往勐腊的象明寻茶。两天下来收获无几。今年的倚邦茶,就是这次朋友帮收的。4月11日,老班章的朋友亲自将老班章茶送至景洪。4月18日,与朋友来到曼撒,收获了今年的曼撒春茶。23至25日,连续三天奔波在革登、莽枝、曼砖和易武茶山。有了今年最后一批革登、易武和曼砖茶。
    自4月中旬的泼水节期间,版纳又陆续下了些雨。但自感还算顺利。每到一山,总是天晴。收完最后一批易武茶后,一场雷霆大雨滚滚而至。但我们的茶,保存得好好的。
    总体上感觉:2008年虽然春雨过多,但古树茶也普遍晚发,且发得集中,不少茶农忙得连古树茶都采不完,没有时间去采小树茶了。过多的春雨也有利于茶树吸收更多的养分,对古茶树的生长也较为有利。加之古树茶晚发,积累的养分相对也更充足。春雨过多对茶质虽有一定的影响,但春茶仍是春茶。

[ 本帖最后由 雨林雨 于 2008-5-5 20:43 编辑 ]

雨林雨 发表于 2008-5-5 12:52

两次有惊无险

    第一次是3月中旬去老班章、老曼峨返回的途中,临近班章公路边的拉达勐水库。继续走大路是绕过水库坝头,从坝头下方穿过,但要绕几公路。老班章的朋友说还有一条当地人骑摩托常走的一条便道,是先下到水库边缘,沿坝头横穿,相对距离近多了,但要危险得多。开车的朋友来了兴趣,选择冒险之路。顺着一个很陡峭的坡冲下去,已经看得到杂草丛外的水库了,没想到陡峭的路上突然出现一个“之”字型大转弯,皮卡车必须后退打一把方向盘才能转过大弯道,否则就直接冲进水库里了。不得已,车上的人都下车,沿后方陡峭的坡用力推车。皮卡车终于惊险底转过大弯道,冲下又一个陡峭的坡,来到水库边缘。但路面崎岖不平,一只车轮突然悬空停下,大家又慌张下车推行,走出了险境。
    坐在车上的我们只觉有惊无险,但此事一直让开车的那位老驾朋友感到后怕。
    第二次让我自己感到后怕的是坐摩托进深山实地查看革登古茶园和古茶树。
    革登茶山虽然名列古六大茶山其中,但现存古茶园确实不多。4月底,当地的朋友带我们来到革登茶山古茶园最多的一村寨,终于喝到了正宗的革登茶。西双版纳州勐腊县象明乡老茶人王梓先曾经将革登茶的香气、滋味和饱满度推崇为六山之经典。想来应该有其道理。
    在我的古茶园、古茶树图片库里,一直缺革登山的。所以,能现场看看并拍摄革登古茶园,也是一个心愿。
    革登古茶园长在村子旁边的山林中,从村里到古茶园还有1公里多的山路。为了腾出时间去莽枝山。我和久远香分别让俩茶农骑摩托带我们进山。最近那几天中,每天不时有雨,山路沿山挖掘而成,狭窄、崎岖而泥泞,路两边都是林子。一边还是陡峭的斜坡。不想茶农们在这样的山路竟然将摩托骑得飞快!上坡、下坡,左转弯,右转弯,骑者或不以为意,乘者却提心吊胆,心惊胆战!每逢上下坡而又转弯时,望着前面湿滑的路,心紧紧地悬着……待回到村寨,从摩托车上跳下时,两腿几乎发软。

[ 本帖最后由 雨林雨 于 2008-5-5 20:27 编辑 ]

雨林雨 发表于 2008-5-5 12:53

品来品去的新茶

   “品来品去”这句话是从勐海郎河茶厂近年来推出的“品来品去老茶坊”系列中借用而来的。同是品来品去,但意思却截然不同。品老茶,是享受其品质;品新茶,则是为了反复去鉴别各山新毛茶的品质。
   毛茶的滋味、香气、生津、回甘、协调性如何?是否是纯古树料?生态环境如何?有没有喷施过农药化肥?毛茶采摘、摊晾、杀青、揉捻、晒干等各个制成情况如何?都要在实地购买新茶的过程中,品来品去,一一去对比、鉴别、筛选,以确保每一山,每一袋毛茶的品质无大碍。
    对新茶反复的品来品去,就是为求证其“真味”。
    并不是买者来到茶山,走进古茶园村寨,就可以刻意寻到“真味”了。“真味”往往掩映在“杂味”、“异味”甚至“劣味”中,需要买者反复地品来品去,“浪里淘沙”。
    所以,茶山之行,首先要准备的就是“品”的工具。目前,有的茶农家也备有盖碗、飘逸杯之类工具。但自带一个烧水的电热壶,盖碗和小透明玻璃杯还是有必要的。去到熟悉的茶山,熟悉、可靠的茶农家,虽不用一袋一袋的去试,但总要随机选择其中一袋,仔细品鉴,确保品质可靠、稳定后,才敢下手。去到不熟悉的茶山,不熟悉的茶农家,在品茶和试茶方面花费的时间和精力就更多了。其过程简直就是一次斗智斗勇的智力“搏斗”,结局或者双赢,或者一方惨败。
    惨败的往往是买茶者。优势一方在茶农身上,因为毛茶的原料情况如何他自家最清楚。而买者又各异,品茶水平或高或中或低,对当地茶农家熟悉的情况也各不一样。在“战略”上就显得被动,不少人屡屡在茶农面前败下阵。而品茶水平高的,尽管能喝出点名堂来,顶多不买他家的茶,或者提醒相知的茶友注意防范,但对茶农来说,这个“宰”不着,总有下一个送上门来挨“宰”的。
    所以,在茶山行走,也经常听到一些茶农暗笑买茶者:“这袋明明是大树茶,只是样子不好看,他偏偏花更多的钱把另外那袋样子好看的小树茶买走了,嘿嘿……”
    当然也有一些精明的买者,品茶一般,但挑茶极刁,左挑一个毛病,右挑一个毛病,最终是为了将茶价压低买进。
    最理想的结局是双赢式的皆大欢喜:茶农以其诚实本分的品质和娴熟的加工技术,做出了不参杂、卖相好,品质佳的好茶,买者以高出比最近这段时间更高的市场价格放心购买而去。
    在此等现实情况下,每一季要买到品质好的放心茶,除了大打感情牌,建立牢固的信任关系外,就只能依靠品者自身去不停地品,不停地对比了。
    毛茶买回到家后,怕买时口感出现差异,就得进一步确证。要么独自一人埋头专研;要么拉三五茶友聚在一起,继续品鉴;要么专门找到圈子里公认的品茶高手鉴别。经过大家公认后,内心方可大定。
    待毛茶蒸压成饼后,还需再细品一两次,体会其“新生”的变化及品质的稳定性。

[ 本帖最后由 雨林雨 于 2008-5-5 20:45 编辑 ]

雨林雨 发表于 2008-5-5 12:53

新茶品什么?

    (这节原本想写写茶农的故事。原来拟定的小标题里说的“最拽”的茶农,就是指老班章的朋友开着皮卡车,亲自将老班章茶送到家中。说他“拽”,其实是服务到位,且质量优质。想借此描述一下茶农中的新变化。如果每个茶农都能像老班章这位朋友这样主动上门提供优质“服务”,我们这些痴迷普洱茶的茶友们将要省心多了。宁可多花些钱,等着茶农送来好茶。
    当然,茶山还是要去的。不忧心茶质,不忧心作假,就乐山乐水乐人吧,重拾“好色”之趣。
    可惜,现实中这样的茶农还是少。或有条件,而没好茶;或有好茶,而为人又不够坦荡。所以茶农的故事在此就暂时打住吧。以后有适当的机会,再好好讲述一番。)


    还是接着说品来品去的新茶吧。

    新毛茶到底要品什么,能品出什么来?
    普洱茶的魅力并不在于喝其新。喝新茶是不得已而为之,如前所说,主要为鉴别其“真性”。
    对我来说,首先是从喝中判断新茶是否纯生态,最核心的就是要排出其有无喷施农药、化肥。
    有关这点,说实话我一直没有以身试法,专门去找靠喷施农药、花费的茶园中的毛茶进行实际的对比。因为我仅是爱好者,不是专业研究者,不想去钻这个牛角尖。所以只能靠对所在古茶园村寨的熟悉程度,以及自己这几年坚持不间断地喝纯料而积累出来的口感来鉴别判断。同时,虽然没有专门有意对比喷施农药、化肥的毛茶和不喷施的茶。但也经常会听到,碰到,喝到。鉴别起来也很简单,主要是通过排除法,即:体会喝进嘴里1-3泡后,舌尖、舌面有无叮、刺、麻的不适反应,喉部有无干、麻、燥等的不适感。新茶喝了后,凡是舌尖、舌面有叮、刺、麻的不适反应,喉部有干、锁、燥、刮等的不适感的,就一律排除。
   
      
    其次鉴别其是小树还是古树。对于单纯的小树或者古树毛茶来说,相对还好鉴别。最难鉴别出的是大小树的拼配。
    一般来说,重泡以后,茶汤滋味淡而薄的,饱满度差,是小树茶的特点;滋味醇而厚的,饱满度好,是古树茶的特点。
    综合考虑茶汤中的香气和苦涩味来看,小树茶泡出的滋味相对更单薄,香气相对更淡、弱、短;在苦涩味的呈现上,苦味要轻些,涩味要更重些,整个滋味的协调性要差些,耐泡度也不如古树茶。相反地,古树茶呈现的特点是滋味醇和或醇厚,香气相对更浓郁、持久,苦涩味要更重,有的苦重于涩,有的涩重于苦,但苦涩的总体很协调,体现为:涩味在舌面停留短,化得快;苦在舌面和上颚、喉部停留的时间短,化得也快;生津和回甘强。
    具体到勐海茶区好和勐腊茶区,苦涩味差别还是很明显的,勐海茶区的古树茶的苦涩味要重于勐腊茶区。滋味上,勐海茶区的酽厚,勐腊茶区的醇和。苦涩味的协调性上,感觉勐腊茶区的又要好过勐海茶区的(不知是否与两茶区苦涩味重和平和的特点有关系?)。所以从新茶的品饮上看,勐腊茶区的古树茶更宜入口,刺激性小前期回甘来得平淡;而勐海茶区的古树茶入口滋味更酽,刺激性也更大,但回甘也来的强烈些。

    至于大小树拼配情况,其特点和规律我也没有完全摸清楚。因为拼配比例不一样,滋味的差别变化也不一。且没有专门尝试拼试过。总体上,古树茶的纯度高的话,滋味喝起来相对纯粹,均匀;古树茶的纯度低的话,滋味更复杂。

    第三就是晒青毛茶的整个制程。主要包括采摘、摊晾、炒青、揉捻、摊晒几个环节。
    品制程,主要排除晒青毛茶的酸、馊、霉味。
    鲜叶炒了揉捻后,如果没有及时晒干,在家中阴了几天以后,就容易产生酸味、馊味;或者晒干后又回潮,没有及时通风、干燥处理,在霉变前也会出酸味和馊味。霉味是干毛茶回潮后,没有及时得到处理,直至其霉变时产生的。
    这三种异味直接影响和改变晒青毛茶后期的品质口感,是必须排除的。
    鲜叶在采摘过程中如果透气性不好,部分鲜叶会受捂;摊晾鲜叶时如不分散均匀,而是堆在一起,中间透气性差的也会受捂。受捂的鲜叶制程晒青毛茶泡后,呈现的是红杆或红片。从今年的情况看,比较突出的是鲜叶采不好就炒不好,炒不好就揉不好透,也极易产生红杆。这些情况即所谓的制前发酵。还有就是炒的过程中火候没有控制好而炒糊了,或炒过了,就会出现糊片。红片、红杆和糊片虽然使晒青毛茶的香气、滋味受到一定影响,但只要不是过多,不足以破坏晒青毛茶整个滋味,还是可以勉强接受的。随着后期的陈放,情况会有好转。
    另外就是烟味。基本上,烟味的产生主要是晒青毛茶按照正常的制程晒干后,装入塑料带堆放在家中火塘旁产生的。其中有的装毛茶的塑料袋本身就带有烟味。
   茶农的炒茶锅如没搭好,火烧得不均匀,在炒鲜叶的过程中也易导致烟味产生。

    烟味的产生也可能是揉捻好的茶叶几天晒不干,摊放在火塘旁干燥产生的,但这种情况一般出现在雨季,春茶期间不常见。
    我碰到情况是,烟味的产生在拉祜族茶农家出现情况较多。比如纳卡和贺开。随着后期的陈化和一定时间的醒茶,烟味会消除很多。
    从个人的口味来说,考虑到有的茶区的实际情况,千家万户茶农家的差别,在制程中对烟味,出现个别红杆的情况,只要不太严重,不足以从根本上破坏和影响茶质后期转化的,还是能容忍的。

    再有就是“品”条索。毛茶条索的松、紧,主要反应炒后的鲜叶是轻揉还是重揉。轻揉的毛茶条索松散,重揉的毛茶条索紧实。
    至于普洱茶是用松散的毛茶做好,还是用紧实的毛茶做好这个问题,一直存在一些争议。在易武、蛮砖、倚邦、革登、曼撒、莽枝等古茶山一带,做松条毛茶的现象较为普遍。当地茶农普遍被外地茶商引导做松条,长条,显示其大树茶的特征。在勐海茶区,各茶山总体初制水平要高于勐腊茶区,茶农做紧条毛茶的更多。
    我个人是倾向于用紧实的晒青毛茶压制做普洱茶(生茶)饼。揉透了的鲜叶晒干成毛茶后,其香气更扬,其滋味更协调。特别是涩味相对比松条毛茶要轻(因为揉透的茶梗在晒青过程中,茶叶中的茶多酚含量会少量降解一部分)。压饼陈放后,其滋味转化会更快。
    而松条毛茶,香气更不显。但也有人认为,正因如此,茶压饼后香气保留将会更足。

      
    但普洱茶品饮,并不完全只取其香气,更是其滋味的变化与丰富,以及在舌、喉乃至整个口腔中产生的舒适感和愉悦感,和魅力无穷的回味……


    毛茶压饼之后,仅是初生的普洱茶(生饼)一个崭新生命历程的开始。我还在体验中……

      







[ 本帖最后由 雨林雨 于 2008-5-12 00:24 编辑 ]

雨林雨 发表于 2008-5-5 12:54

源然号与无味堂

         08年的春茶中,纳卡和攸乐毛茶是从源然号主人手中分出来的。倚邦毛茶是无味堂女主人亲自把关,帮我收回的。
    对于这三种茶,可以自豪地说比雨林雨自己收的品质还要有保障。
    在此,也顺便讲述一些源然号与无味堂的故事。
    “源然号”是朋友从2005年春茶时开始使用。当时,雨林雨为首批“源然号”设计了有古茶树图片和古茶园介绍的大内菲,共同参与了“源然号”第一批部分春茶的收购和压制。当年所藏纯料,都是“源然号”。当然,05年雨林雨主要侧重于勐海茶区的茶。所以,“源然号”中也有个茶区的茶就没有刻意收藏。
    在纯料收购上,“源然号”在坚持生态、优质、可靠的前提下,继续重打“感情”牌——每一批原料,首先均建立在与茶农之间真诚相待、互利共荣、知心朋友的情感纽带中,并在不断的交往中加以修补和巩固,建立了一批牢靠的原料提供点。纳卡和攸乐就是其中之一。
    “源然号”出来后,朋友当时对其释意为:“源之自然,味之真性”。 从2006年开始,“源然号”品质和内涵有了进一步提升。朋友与我一起商谈多次,最终将“源然号”的理念定为——
    源:万物皆有源,饮茶思源,正本清源——追溯普洱茶之本源。
    然:自然生态,真实诚信,和谐健康——品味普洱茶之本性。
    在这一理念下,我们进一步丰富和提升了 “源然号”的文化内涵,即:展示一种古老的生态文化——人依存于自然;延续一种共生的生活方式——人与自然的和谐;追求一种坦荡的处世准则——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传递一种健康的生存哲学——生命自身内在的和谐。
    正是都认同了这一理念,所以,从去年秋茶收来后,我就设计了今年的新包装。征得朋友同意后,也打出了“源然”标识。
   听说过无味堂的茶友们可能很少。所以也值得记一记。
      
    说起无味堂玩的纯料,雨林雨的内心里更多的是一份敬意。在某一种程度上,正是有了无味堂“细雨润无声”般的的引导和点拨,雨林雨在纯料的路上才少走了很多弯路,拨开了层层的迷雾。
    无味堂主人为夫妻俩,都如痴如醉地痴迷于普洱茶的魅力,对茶质和品质、口感的追求都极为苛刻。雨林雨在纯料上刚刚起步的时候,无味堂夫妻双双早已开始奔波各古茶山、古茶园村寨,迷上了自采鲜叶、亲手加工纯古树晒青毛茶了,并乐此不疲,自成一段佳话。更难得可贵的是,夫妻俩常常手把手地教各山头的茶农如何采好茶,炒好茶,揉好茶,带出了不少会做茶的茶农。
    第一次与无味堂主人上的茶山是帮盆、老班章一带。在帮盆寨,为了精挑细选出满意的毛茶,夫妻俩拿出自带的电热壶和盖碗、茶杯,静静地等候水沸,一袋毛茶一袋毛茶地耐心试品试喝,从中挑出做工和品质、纯度皆满意的少量几袋。
    在老班章寨,试品了这家,又品那家,品得不满意就再挑第三家、第四家……直至喝到满意老班章茶后,即使量再少,也不错过。那次,无味堂的男主人为了得到好的纯班章,硬是在一茶农家等至天黑。茶农背着老班章鲜叶归家后,他立即全部买下,带回家自炒自做。
    那天夜里,回到景洪后快到1点钟了。夫妻俩不顾劳累,一人炒,一人揉,连夜将鲜叶全部杀青、揉捻、摊晾后才休息。
    第二天又上巴达山,直接随茶农进古茶园里采茶。采好后,又手把手地教茶农如何炒、如何揉,如何把毛茶做好。天黑了,顾不上晚饭,带着杀青好而未干的半成品又连夜赶回景洪……
    为了保证收到品质纯正,做工好的毛茶,无味堂倾尽了无数心血,用“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来形容一点都不为过。无味堂在茶友中由此也博得了“茶痴”之称。
    犹如“小李飞刀,例不虚发”般,无味堂、源然号出的茶,必属精品。
    这是雨林雨由衷的感慨。


[ 本帖最后由 雨林雨 于 2008-5-6 23:19 编辑 ]
页: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查看完整版本: 雨林雨的收藏精品(08春茶、茶事和茶价在29页-31页)